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迷徒的意思、迷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迷徒的解釋

迷失正道的人。《敦煌變文集·維摩诘經講經文》:“若非勤誘迷徒切,争得舟航嶮浪開。”《敦煌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上從諸佛求真法,下化迷徒出苦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迷徒"是漢語中具有宗教哲學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迷失正确信仰或偏離正道的修行者。該詞由"迷"(困惑、失去方向)與"徒"(信徒、追隨者)構成,在語義發展過程中形成三層内涵:

  1. 宗教語境本義

    佛教典籍中特指未悟佛理、執着于表象的修行者,如《大乘起信論》所述"迷徒不了自心現量",強調修行者對心性本質的認知缺失。道教文獻中則指違背自然之道的修煉者,如《雲笈七籤》批評"迷徒妄作丹術"的修煉偏差。

  2. 倫理道德延伸

    宋明理學将概念擴展至社會倫理範疇,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以"迷徒"喻指違背綱常的失德者,強調道德實踐中的方向迷失。清代《康熙字典》收錄該詞時,注釋為"失道之人",凸顯其偏離正途的核心語義。

  3. 現代語義演變

    當代《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誤入歧途而不自覺的人",詞義邊界擴展至心理認知層面,包含對現實世界價值判斷的迷失。語義重心從宗教戒律轉向普遍性的人生方向選擇。

網絡擴展解釋

“迷徒”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í tú,其核心含義指“迷失正道的人”,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迷徒”由“迷”(迷失)和“徒”(人)組成,字面意為“迷失方向或正道的人”。該詞常帶有宗教或道德勸誡色彩,多用于佛教典籍或勸世文本中。

二、出處與用法

根據《敦煌變文集》的記載(如《維摩诘經講經文》《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該詞多出現在佛經講經文中,例如:

三、現代應用

在現代漢語中,“迷徒”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用以形容精神、信仰或道德層面迷失方向的人。

四、補充說明

部分文獻将“迷徒”與“執迷不悟”關聯,強調其“未能覺悟正道”的狀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敦煌變文集》相關篇章。

别人正在浏覽...

安咐遨嬉百禮敗事有餘,成事不足比象不合産前承用宸渙嗤之以鼻登台拜将典掌反訓梵音割股之心構造心理學歸寂詭論國伯花颣黃冊健忘角弦蚧搔結帳跻峰造極急功好利鏡伏精瘦進賢冠窘弊炯戒季俗擊唾壺絶壑來笃掠擄臨邛滌器龍曜胪布辂挽緑暗紅稀毛犀滅學逆料漚樸佩青破題兒閃倏绶囊雙搶束腰蘇門六君子肅香田窦天開圖畫銅鑄鐵澆危軀想像力吸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