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失正道的人。《敦煌變文集·維摩诘經講經文》:“若非勤誘迷徒切,争得舟航嶮浪開。”《敦煌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上從諸佛求真法,下化迷徒出苦津。”
“迷徒”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í tú,其核心含義指“迷失正道的人”,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迷徒”由“迷”(迷失)和“徒”(人)組成,字面意為“迷失方向或正道的人”。該詞常帶有宗教或道德勸誡色彩,多用于佛教典籍或勸世文本中。
根據《敦煌變文集》的記載(如《維摩诘經講經文》《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該詞多出現在佛經講經文中,例如:
在現代漢語中,“迷徒”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用以形容精神、信仰或道德層面迷失方向的人。
部分文獻将“迷徒”與“執迷不悟”關聯,強調其“未能覺悟正道”的狀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敦煌變文集》相關篇章。
迷徒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迷茫的人,指迷失方向或困惑的人。
迷徒的部首是辶(辵),由兩個筆畫組成。
迷徒這個詞的來源以及具體的出處尚不清楚,但它在古代漢字中的用法卻廣泛存在。
迷徒的繁體字是迷徒。
古代對迷徒的描述可以用古漢字來表示,如迷屠、迷途,都是指迷失了方向或者困惑的人。
1. 他已經成為了一名迷徒,不知道自己該走哪條路。
2. 邁克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換了好幾個工作,卻始終找不到方向。
3. 她迷失在這個陌生的城市中,成為了一名迷徒。
迷徒可以與其他詞語結合形成新的詞語,如:迷途、迷茫、迷離等。
迷徒的近義詞有:迷途、迷茫、困惑、迷失等。
迷徒的反義詞有:找到方向、明确目标、堅定決心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