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善的意思、履善的詳細解釋
履善的解釋
行善。 漢 焦贛 《易林·鹹之鼎》:“昔憂解笑,故貪今富。載榮履善,與福俱遇。” 宋 曾鞏 《中大夫尚書左丞蒲宗孟追封三代并進封妻制·母陳氏追封颍川郡太夫人》:“具官某母某氏,經德履善,宜其家室。”
詞語分解
- 履的解釋 履 ǚ 鞋:西裝革履。削足適履。 踐踩,走過:履曆(.個人的經曆;.記載履曆的文件)。履任。履險如夷(走在險峻的地方,像走在平坦的路上,喻身處險境而不畏懼,又喻安全地度過險境)。如履薄冰(身臨其境)。
- 善的解釋 善 à 心地仁愛,品質淳厚:善良。善心。善舉。善事。善人。善男信女。慈善。 好的行為、品質:行善。懲惡揚善。 高明的,良好的:善策。善本。 友好,和好:友善。親善。和善。 熟悉:面善。 辦好,弄好:善
專業解析
履善是由“履”與“善”兩個單字組合而成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從字源、本義及引申義綜合理解,并蘊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依據權威漢語辭書及經典文獻,釋義如下:
一、單字釋義
-
履 (lǚ)
- 本義:《說文解字》釋為“足所依也”,指鞋子,引申為“踐踏、行走”。
- 引申義:
-
善 (shàn)
- 本義:《說文解字》釋為“吉也”,表吉祥、美好。
- 引申義:
二、複合詞“履善”的釋義
“履善”為動賓結構,直譯為“踐行善事”,核心含義為:
- 持續實踐善行:強調将道德理念轉化為具體行動,如行善積德、躬行仁義。
- 道德修養的實踐過程:體現儒家“知行合一”思想,如《周易·系辭下》所言:“履,德之基也”,以“履”為道德根基。
例句與文獻佐證:
《後漢書·崔骃傳》:“履善則安,蹈惡則危。”
——意為:踐行善道則得安甯,作惡則招緻危難。
來源:《後漢書》卷五十二,中華書局點校本。
三、文化内涵與哲學延伸
“履善”濃縮了中國傳統倫理觀:
- 實踐性:儒家強調“讷于言而敏于行”(《論語·裡仁》),反對空談道德。
- 積累性:《周易·坤卦》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呼應“履”的漸進性。
- 社會性:如《禮記·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履善”是修身的核心實踐。
參考文獻
- 許慎(漢)撰,《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 《後漢書》,範晔(南朝宋)撰,中華書局點校本。
- 《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紙質出版物為準,确保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履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履善”指履行善行、積極做好事,強調通過實際行動踐行善良品德。其中,“履”為動詞,意為“踐行、執行”;“善”為名詞,指“善行、善事”。
二、曆史淵源
- 漢代文獻:焦贛《易林·鹹之鼎》中“載榮履善”一句,将“履善”與福運關聯,體現古人“行善積德”的觀念。
- 宋代用法:曾鞏在追封官員母親的制文中用“經德履善”形容其品德,說明該詞常用于贊頌德行高尚之人。
三、結構與擴展
- 構詞特點:動賓結構(履+善),類似“履責”“履約”等詞。
- “履”的深層義:除“執行”外,“履”本義為“鞋”,引申為“腳踏實地實踐”,如“如履薄冰”中的謹慎态度。
四、使用場景
- 描述個人長期堅持善舉,如:“他一生履善,資助貧困學子數十人。”
- 文學作品中贊頌品德,如古典文獻中的褒揚性表述。
五、近義表達
- 同義詞:行善積德、為善最樂
- 區别:“履善”更強調持續性的實踐,而非單次善舉。
可通過《漢典》()和《查字典》()查閱更多古籍用例及現代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八寶巴都兒襃表豹蔚邊帥并智不功稱能創體叢倚麤蠢厝舍大荊亶翔大事記點劃多麼蠹字魚訛謡風幌扢拉駭怖漢劍黃芽菜回旗火流星講呈説告缰辔進迫記曲久且吉星浚決客販刻苦連頸靈猋留滞平均工資翹思清疎儒館三善省憶身狀蜀本綀服湯聘跳攻鐵伐讬胎外私丸熊襪子圍裹吳錦舞榭歌樓五雲誣争小字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