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奪的意思、抗奪的詳細解釋
抗奪的解釋
謂予以反對而使改變主張。《後漢書·黃瓊傳》:“初, 瓊 隨父在臺閣,習見故事。及後居職,達練官曹,争議朝堂,莫能抗奪。”
詞語分解
- 抗的解釋 抗 à 抵禦:抗擊。抗争。抗拒。抵抗。頑抗。 拒絕:抗議。抗上。抗命。抗稅。 對等:抗衡(力量不相上下的對抗)。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奪的解釋 奪 (奪) ó 搶,強取:搶奪。掠奪。巧取豪奪。強(僴 )詞奪理。 争先取到:奪得最後勝利。奪魁。奪冠(刵 )。 沖開:奪門而出。 喪失,削除:剝奪。褫奪(剝奪)。奪志(改變志向或意願)。 晃動:光彩
網絡擴展解釋
“抗奪”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反對來使對方改變主張,常見于曆史文獻和典籍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詞義:指通過反對、辯駁或抵抗,使他人改變原有的立場或主張。該詞強調在争議中以理據或權威影響他人決策。
- 出處:最早出自《後漢書·黃瓊傳》:“初,瓊隨父在臺閣,習見故事。及後居職,達練官曹,争議朝堂,莫能抗奪。” 這裡描述黃瓊因熟悉政務,在朝堂争議中無人能通過反駁改變他的觀點。
2.構成解析
- “抗”:本義為抵抗、拒絕,如“抗議”“抗命”。
- “奪”:此處指改變(他人主張),如“奪志”“奪議”。組合後,“抗奪”即通過反對達到使對方放棄原意的目的。
3.使用場景
- 多用于形容古代官場或學術辯論中的權威性反駁,例如在《後漢書》中,黃瓊因經驗豐富,同僚無法通過争議動搖他的決策。
4.相關詞彙
5.補充說明
- 注音:拼音為kàng duó,注音符號為ㄎㄤˋ ㄉㄨㄛˊ。
- 現代適用性:該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研究領域。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抗奪的意思
《抗奪》是一個漢字詞語,指抵抗被奪取、被剝奪的行為或态度。它強調主動反抗,不服從或不接受别人的剝奪。
拆分部首和筆畫
抗奪由“手”部和“夭”部組成,其中“手”部為抗的部首,表示動作與人有關;“夭”部為奪的部首,表示意志的缺失。
抗奪的總筆畫數為9畫,其中“手”部為3畫,夭部為6畫。
來源
抗奪是現代漢語詞彙,最早出現在《紅岩》這部小說中,由中國著名作家巴金創造。抗奪這個詞被用來描述抗日戰争時期,與日本侵略者進行抵抗和反抗活動的意義。
繁體
抗奪的繁體寫法為「抗奪」。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抗奪的寫法并未出現,因為它是現代漢語的新詞彙。
例句
1. 他決心抗奪自己的權益,不被任何人剝奪。
2. 這部小說描寫了一群勇敢的人們如何抗奪反抗日本侵略者。
組詞
1. 抗争:表示抵抗、反抗。
2. 争奪:表示争取、争奪。
近義詞
反抗、抵抗、拒絕
反義詞
接受、順從、屈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