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指男性平民。亦泛指常人。《孔子家語·弟子行》:“疋夫不怒,唯以亡其身。”《北史·周紀下論》:“勞役為士卒之先,居處同疋夫之儉。”《新唐書·鄧世隆傳》:“我為天子,尚甘心疋夫邪?”
“疋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參考以下解釋:
如需更全面的文獻例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數據庫。
《疋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步履遲緩”。它常用來形容一個人走路步伐緩慢、行動遲鈍。
《疋夫》的部首是“疋”(pǐ),它是一個古代形象字,表示“跑步踉跄的樣子”。《疋夫》的總筆畫數為10,其中“疋”的筆畫數為7,而“夫”的筆畫數為3。
《疋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這是一部漢字字典,由東漢時期的許慎編寫。據考證,疋原指踉跄之狀,後來引申為步行遲緩。而“夫”則用來表示人。由于《說文解字》記載的内容豐富,因此可以推斷,疋夫是古人形容遲緩行走的一種方式。
疋夫的繁體字是“疋夫”。
在古時候,疋夫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在楚簡、竹簡中,疋字一般以“⿳”形狀表示。而夫字則以“⿰”形狀表示。
1. 他腳步疋夫地走在前面。
2. 這個孩子行動總是疋夫疋夫的,像是被什麼東西拖着一樣。
與“疋夫”相關的組詞有:疋狗(指步履遲緩的狗)。
與“疋夫”意思相近的詞語有:磨磨蹭蹭、慢吞吞、遲緩。
與“疋夫”意思相反的詞語有:神速、矯捷、敏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