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沉溺心灵。《庄子·缮性》:“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於红紫。”
(2).潜沉心志。 明 唐顺之 《答俞教谕书》:“但古人於艺以为聚精会神极深研几之实,而今人於艺则以为溺心玩物争能好胜之具。” 宋 杨楫 《<云谷杂记>题跋》:“予既嘉其为人,且虑其溺心於是,反缓其所当行者。”
溺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与引申两个层面解析:
“溺” 本义为淹没于水,引申为沉湎、沉迷;“心” 指心智、精神。组合后表示“心神沉溺于某种事物而无法自拔”,强调过度投入导致理性迷失的状态。例如:
“溺心于名利,则失其本真。”
(沉溺于名利之心,会使人丧失本真。)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7卷,第109页)
定义:“沉迷不悟;心神被某种欲念所困。”
示例引证: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溺心于邪说者,必至悖逆天常。”
(沉迷错误学说者,终将违背人伦天道。)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980页)
释义:“过分迷恋;精神完全被某种事物占据。”
用法示例:“溺心游戏,荒废学业。”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52页)
从古文语境分析:“溺”通“惄”,含“执念深重而心智蒙蔽” 之意,如《庄子·骈拇》“溺于俗者,失其真性”。
“溺心于物者,失其天和。”
(心神被外物奴役者,将丧失天然和谐。)
“学者须是收放心,不可溺心于外。”
(治学者应收束放纵之心,避免心神外驰沉溺。)
结论:“溺心” 指个体因过度沉迷某一事物而导致心智迷失的状态,蕴含对理性缺失的警示。其释义扎根于汉语形义关联与传统文化中的心性观,需在批判性语境中准确使用。
“溺心”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nì xīn,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沉溺心灵
指因过度追求外在形式或学识,导致心灵被遮蔽或迷失。例如:
潜沉心志
指专注于某一领域,潜心钻研的状态。如明代唐顺之在书信中形容“聚精会神极深研几”,将技艺研究视为专注心志的体现,而非“争能好胜之具”。
该词在不同语境中带有褒贬色彩: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权威词典或文献。
笨汉不雌不雄扠腰谶録赤钟从属旦朝担风袖月挡手点阅蕃国釜中游鱼刮辣辣孤癖顾照很刚画饼回畔健疾矫亢金石学枯箨敛禽陵陂躘蹱鸾惊论难倮虫梅花石没头脑门摊名满天下暮夜怀金内科凝霜蜺妖情尘顷襄球事穰穰劳劳如痴似醉箬壳撒欢儿省议神爽霜毫书籍説不上来嵩少泰靡嘽嘽檀炷陶陈天津市绨缯香港车蟂矶小题大做小样新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