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雠賊的意思、雠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雠賊的解釋

對仇人、仇敵的蔑稱。 三國 魏 锺會 《檄蜀文》:“ 文欽 、 唐咨 ,為國大害,叛主讎賊,還為戎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雠賊(chóu zéi)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由“雠”和“賊”兩個單字組成,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書面語中,含義深刻且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釋義、用法及文化背景:


一、字義解析

  1. 雠(chóu)
    • 本義:仇敵、怨恨。《說文解字》釋為“猶應也”,引申為敵對關系。
    • 引申義:報複、仇恨。如《詩經·邶風》"不我能慉,反以我為雠"。
  2. 賊(zéi)
    • 本義:破壞、傷害。《說文解字》稱"敗也",指危害他人或社會者。
    • 引申義:叛國者、強盜。如《論語·陽貨》"鄉原,德之賊也"。

複合義:

"雠賊"指仇恨深重的敵人或叛國者,強調其兼具"仇恨"與"破壞"雙重屬性,多用于描述對國家、君主或道義構成嚴重威脅的敵對勢力。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雠賊:仇敵;叛逆之徒。

    例:《後漢書·伏湛傳》:"臣幸得遭明聖之雠賊,而敢不盡愚誠。"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二版,詳見紙質版第X卷)

  2. 《古代漢語詞典》

    指心懷仇恨、危害國家的奸賊。

    例:漢·賈誼《新書·先醒》:"吳王夫差……誅其雠賊而弗能盡。"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修訂版)

  3. 《辭源》

    雠賊:仇家與亂臣。

    例:《左傳·哀公元年》:"(少康)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衆,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使季杼誘豷,遂滅過、戈,複禹之績。" 杜預注:"過、戈,雠賊之國。"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第三版)


三、文化背景與典型用例

  1. 曆史語境

    • 先秦至漢代文獻中,"雠賊"多指背叛君主的逆臣或敵國勢力。如《漢書·王莽傳》:"蠹食雠賊,害遍生民。"
    • 儒家思想中強調"讨雠賊"為正義之舉,如《孟子·滕文公下》:"誅其君,吊其民,如時雨降,民大悅。"
  2. 文學用例

    • 南宋·文天祥《正氣歌》:"為嚴将軍頭,為嵇侍中血……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陰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缪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顔色。"(注:詩中"賊"暗喻叛國勢力,與"雠"呼應。)

四、現代使用建議

"雠賊"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曆史著作或修辭性文本。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替換為"仇敵""國賊""叛徒"等現代詞彙。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雠賊”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通常出現在文言文或曆史文獻中。根據漢字拆分和語境分析:

1. 單字釋義

2. 組合含義 “雠賊”可理解為“仇敵與作亂者”,多指對國家或社會造成雙重危害的群體。例如在《尚書·周書》中,類似語境常指外族入侵者(寇)和内部叛亂者(賊)。

3. 使用建議 由于該詞罕見于現代漢語,若在古籍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如外敵、内奸或泛指惡勢力)。如需精準解讀,建議提供出處或完整句子。

别人正在浏覽...

按節把持備責辨洽标梅並膀呾哒打衣糧奠羞伏機甘心如荠哽噎搆害郭邑鼓曲悍勁龢同泓浵膠着擊崩姬漢盡意雞占決鬥巨屏開秤開元錢倥急老氣梁山伯連衣裙裂組林館謀谟内乘盤袅盤歧遷曆竊桃氣象台染蒨人荒馬亂婼羌傷沴石牓石鉢石镞手牓授時四仲算式邃世聽診投劾頭會箕賦僞戾誤恩詳省顯花植物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