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扭秧歌的意思、扭秧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扭秧歌的解釋

[do the yangko dance] 指跳秧歌舞(因跳此舞時身體扭動大)

詳細解釋

跳秧歌舞。 楊朔 《三千裡江山》第十三段:“他的方法也真多,路上拾個敵人扔的*********空殼,咚咚一敲,領着乘務員扭秧歌。”亦用以喻忽左忽右地前進。 柯原 《小吉普車》詩:“公路彎又彎,吉普開得好,左右扭秧歌,飛機打不着!”參見“ 秧歌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扭秧歌是我國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具有以下核心特點:

  1. 定義與起源
    扭秧歌最初是農民在插秧勞作時的一種歌詠活動,起源于農業生産勞動。其名稱來源于古代插秧季節的群歌競唱,後來逐漸發展為手舞足蹈的表演形式,并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2. 形式與動作特點
    舞蹈以身體大幅度扭動為特征,常見隊形包括繞圈、康茄舞式排列等,無需固定舞伴,動作自由歡快。表演常伴隨鑼鼓、唢呐等傳統樂器,不同地區衍生出陝北秧歌、東北秧歌等特色分支。

  3. 文化與社會意義
    作為節慶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扭秧歌承載着慶祝豐收、祈求風調雨順的寓意,同時促進社區凝聚力。例如元宵節、春耕時常見集體表演,體現勞動與藝術的結合。

  4. 延伸含義
    在文學作品中,扭秧歌也被用來比喻行進路線曲折,如柯原詩句“左右扭秧歌,飛機打不着”即形容車輛迂回前進的狀态。

示例造句:
“春節期間,村民們身着彩衣,手持綢扇,在廣場上歡快地扭秧歌,鑼鼓聲傳遍了整個村莊。”

網絡擴展解釋二

扭秧歌

扭秧歌,是一種中國傳統的民間舞蹈形式,起源于古代的農耕活動。扭秧歌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主要有兩個意思:一是指特定的舞蹈形式,二是指進行扭秧歌舞蹈的活動。這種舞蹈形式通常伴隨着古老的秧歌曲調和鼓樂,舞者們以特定的步伐和姿勢扭動身體,表達出活力和喜悅。

拆分部首和筆畫

扭秧歌這個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首:手、禾、欠。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來源

扭秧歌這個詞的來源,其中“扭”指的是身體的扭動,表示舞蹈的動作;“秧歌”源于農耕活動,是古代農民工作休息時所表演的一種形式。

繁體

《扭秧歌》的繁體字為「扭秧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在這本古代辭書中,《扭秧歌》的寫法是「扭樣歌」。

例句

1. 每年春節,我們村都會組織大家一起扭秧歌,慶祝豐收的到來。

2. 這支舞蹈要求舞者在扭秧歌的基礎上增添一些現代元素。

組詞

扭動、歌舞、秧歌隊、舞蹈、舞姿

近義詞

舞蹈、舞曲、民俗舞、秧歌舞

反義詞

安靜、靜止、不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