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 the yangko dance] 指跳秧歌舞(因跳此舞时身体扭动大)
跳秧歌舞。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三段:“他的方法也真多,路上拾个敌人扔的*********空壳,咚咚一敲,领着乘务员扭秧歌。”亦用以喻忽左忽右地前进。 柯原 《小吉普车》诗:“公路弯又弯,吉普开得好,左右扭秧歌,飞机打不着!”参见“ 秧歌 ”。
扭秧歌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具有以下核心特点:
定义与起源
扭秧歌最初是农民在插秧劳作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其名称来源于古代插秧季节的群歌竞唱,后来逐渐发展为手舞足蹈的表演形式,并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形式与动作特点
舞蹈以身体大幅度扭动为特征,常见队形包括绕圈、康茄舞式排列等,无需固定舞伴,动作自由欢快。表演常伴随锣鼓、唢呐等传统乐器,不同地区衍生出陕北秧歌、东北秧歌等特色分支。
文化与社会意义
作为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扭秧歌承载着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的寓意,同时促进社区凝聚力。例如元宵节、春耕时常见集体表演,体现劳动与艺术的结合。
延伸含义
在文学作品中,扭秧歌也被用来比喻行进路线曲折,如柯原诗句“左右扭秧歌,飞机打不着”即形容车辆迂回前进的状态。
示例造句:
“春节期间,村民们身着彩衣,手持绸扇,在广场上欢快地扭秧歌,锣鼓声传遍了整个村庄。”
扭秧歌,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起源于古代的农耕活动。扭秧歌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特定的舞蹈形式,二是指进行扭秧歌舞蹈的活动。这种舞蹈形式通常伴随着古老的秧歌曲调和鼓乐,舞者们以特定的步伐和姿势扭动身体,表达出活力和喜悦。
扭秧歌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三个部首:手、禾、欠。它的总笔画数为12画。
扭秧歌这个词的来源,其中“扭”指的是身体的扭动,表示舞蹈的动作;“秧歌”源于农耕活动,是古代农民工作休息时所表演的一种形式。
《扭秧歌》的繁体字为「扭秧歌」。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为例,在这本古代辞书中,《扭秧歌》的写法是「扭樣歌」。
1. 每年春节,我们村都会组织大家一起扭秧歌,庆祝丰收的到来。
2. 这支舞蹈要求舞者在扭秧歌的基础上增添一些现代元素。
扭动、歌舞、秧歌队、舞蹈、舞姿
舞蹈、舞曲、民俗舞、秧歌舞
安静、静止、不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