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葘的意思、斷葘的詳細解釋
斷葘的解釋
亦作“ 斷菑 ”。枯折的樹幹。形容人背伛而枯瘦。《荀子·非相》:“ 周公 之狀,身如斷葘。” 王先謙 集解引 郝懿行 曰:“《皇矣》詩傳:‘木立而死曰葘。’葘者,植立之貌。 周公 背傴,或曰韤僂,其形曲折,不能直立,故身如斷葘矣。” 清 袁枚 《隨園隨筆·今疾病見古書》:“‘ 周公 如斷菑’亦枯瘦之義。”
詞語分解
- 斷的解釋 斷 (斷) à 長形的東西從中間分開:斷裂。斷層。斷面。截斷。斷腸。斷魂。斷線風筝。 不繼續,禁絕:斷糧。斷水。斷炊。斷奶。斷檔。斷流。斷種(弉 )。斷交。斷片。斷續。斷子絕孫。 判定,決定:判斷。診
- 葘的解釋 葘 ī 古同“菑”。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斷葘”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uàn zī,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詞義解釋
-
本義
指“枯折的樹幹”,即直立而枯死的樹木。這一意象後來被用來比喻人背部彎曲、身形枯瘦的狀态。例如《荀子·非相》中提到:“周公之狀,身如斷葘”,形容周公因操勞而駝背消瘦。
-
字形與讀音
- “葘”音“zī”,《說文解字》中解釋為“不耕田”,後引申為草木枯死直立的狀态。
- 該詞也寫作“斷災”,但“斷葘”是更常見的寫法。
-
文學引用
清代袁枚在《隨園隨筆》中進一步說明,“斷葘”不僅指身形,還可用于描述疾病的枯瘦特征。
相關背景
- 出處:最早見于《荀子·非相》,王先謙在集解中引郝懿行的注釋,強調“葘”為直立枯木之貌,與周公躬背的形象形成對比。
- 文化意義:古人常以自然物象比喻人體特征,此類詞彙反映了漢語中“以物喻人”的修辭傳統。
“斷葘”一詞通過枯樹的形象,生動刻畫了人體消瘦佝偻的狀态,多見于古籍及文學評論中。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荀子》及相關注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斷葘(duàn zhì)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拆分部首是“木”和“刀”,筆畫分别為4和7。斷葘指的是将植物的枝條或者樹木切斷。這個詞語的來源比較古老,也常被用作繁體字。
在古時候,斷葘的漢字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目前我們使用的是簡體字,但繁體字中會将斷葘寫作「斷葘」。這種寫法在一些傳統文化或者書法作品中較為常見。
以下是關于斷葘的一些例句:
1. 我們需要斷葘一些枯死的樹枝,以保持花園的整潔。
2. 工人們正在斷葘整齊的花壇邊上的樹枝,以确保行人的安全。
當然,除了斷葘,還有一些相關的詞語可以使用。例如:
1. 砍伐:指用斧頭或刀具将樹木砍倒。
2. 修剪:指修整植物的枝條或根部,使其更健康和美觀。
而與斷葘意義相反的詞語則是:
1. 生長:指植物繼續向上或向外生長。
2. 栽培:指培養植物,讓它們生長成為有用的文化植物。
總之,斷葘是一個描述将樹木或枝條切斷的詞語,它的來源較為古老,也有繁體字形式。我們可以使用它來描述修整花園或園林中的樹木。在寫作中,可以考慮使用與斷葘相關的詞語來增加表達的豐富性。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