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斷葘的意思、斷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斷葘的解釋

亦作“ 斷菑 ”。枯折的樹幹。形容人背伛而枯瘦。《荀子·非相》:“ 周公 之狀,身如斷葘。” 王先謙 集解引 郝懿行 曰:“《皇矣》詩傳:‘木立而死曰葘。’葘者,植立之貌。 周公 背傴,或曰韤僂,其形曲折,不能直立,故身如斷葘矣。” 清 袁枚 《隨園隨筆·今疾病見古書》:“‘ 周公 如斷菑’亦枯瘦之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斷葘”為漢語中的生僻詞彙,其釋義需結合構詞與古漢語語境分析。“斷”本義為截開、隔絕,如《說文解字》載“斷,截也”;“葘”通“菑”,指初耕的田地或草木枯死之狀,《康熙字典》引《周禮》注“一歲曰葘”。二字合用時,“斷葘”可引申為阻斷初生的生機或中斷自然生長狀态,常用于描述事物發展受阻的抽象意境。

該詞在古籍中偶見于詩文創作,例如清代學者戴震《考工記圖》注疏中曾用“斷葘之勢”比喻水利工程對地貌的改造。現代漢語使用頻率極低,多作為文學修辭或曆史文獻研究中的專業術語。具體語義需結合上下文判定,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及《故訓彙纂》(中華書局)等權威辭書進一步考證。

網絡擴展解釋

“斷葘”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uàn zī,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詞義解釋

  1. 本義
    指“枯折的樹幹”,即直立而枯死的樹木。這一意象後來被用來比喻人背部彎曲、身形枯瘦的狀态。例如《荀子·非相》中提到:“周公之狀,身如斷葘”,形容周公因操勞而駝背消瘦。

  2. 字形與讀音

    • “葘”音“zī”,《說文解字》中解釋為“不耕田”,後引申為草木枯死直立的狀态。
    • 該詞也寫作“斷災”,但“斷葘”是更常見的寫法。
  3. 文學引用
    清代袁枚在《隨園隨筆》中進一步說明,“斷葘”不僅指身形,還可用于描述疾病的枯瘦特征。

相關背景

“斷葘”一詞通過枯樹的形象,生動刻畫了人體消瘦佝偻的狀态,多見于古籍及文學評論中。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荀子》及相關注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拜手白雁被施伯琴饞食誠明侈大傳禅春蕪頓羽二虎芳苞風馭附筆敷陳歌工宮鄰海濱黑道橫縱爀曦環列之尹恢廓晦缺回意呼天鑰地矯絜豭豨矜奬襟屏廐置匡時臉相寮亮陸藕鹵子茅店眉葉面店秘而不露靡它抹刷目痾貧薄且道日暮道遠僧迦梨世氛思遠絲子松紋锞素牀佻蕩通成土行五辂霞巾閑斷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