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患頑癬,毛秃皮厚。 魯迅 《故事新編·采薇》:“ 叔齊 就記得了正午時分,他們的确遇見過幾個廢兵,趕着一大批老馬、瘦馬、跛腳馬、癞皮馬,從背後沖上來,幾乎把他們踏死。”
“癞皮”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字面含義
指人或動物因身患頑癬(如麻風病、疥瘡等慢性皮膚病),導緻毛發脫落、皮膚增厚粗糙的狀态。常見于形容動物(如“癞皮馬”“癞皮狗”)或人皮膚病變的情況。
詞語結構
在口語或文學中,“癞皮”常被用作貶義比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例句或詞語演變,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癞皮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指皮膚上長有癬病或其他類似皮膚病的人的皮膚。
拆分部首和筆畫:癞(白字部首)+ 皮(皮字部首)。癞的筆畫是12畫,皮的筆畫是5畫。
來源:癞皮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錯伯陽》一篇中,用來形容某人的皮膚上長有癬病。
繁體字:癩皮(癩字是癞的繁體字,其中的“點”字部在現代漢字中已被簡化為“白”字部)。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石刻或青銅器中,癞和皮的形态可能與現代漢字略有差異,但整體結構與現代漢字相似。
例句:他是一個癞皮,天天抓破了皮膚卻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癢。
組詞:癞皮狗(指生有癞病的狗)、癞皮闆(濟南方言中指一種市井小攤)、癞皮幫(舊時指流氓幫派)。
近義詞:癬病、癬子、癬風。
反義詞:光滑、潔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