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詭言浮說的意思、詭言浮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詭言浮說的解釋

虛假不實的話。《資治通鑒·梁武帝太清元年》:“﹝ 侯景 ﹞釁暴惡盈,側首無託,以 金陵 逋逃之藪, 江 南流寓之地,甘辭卑禮,進孰圖身,詭言浮説,抑可知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詭言浮說”是由“詭言”和“浮說”組成的四字短語,其核心含義指代虛妄不實、帶有欺騙性質的言論。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詭”含狡詐、怪異之意,“言”指言辭;“浮”意為虛浮、不切實際,“說”即主張或論調。該成語常用于批判缺乏事實依據、刻意混淆視聽的表達方式。

從語義結構分析,該詞包含兩層遞進關系:

  1. “詭言”強調欺騙性:如《左傳》中“詭辭以知罪”,指用虛假言辭掩蓋真相;
  2. “浮說”側重虛妄性:類似《文心雕龍》所述“浮說騰湧”,形容脫離實際的空泛言論。

在使用場景中,該詞多出現于學術批判、輿論監督領域,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著的《現代漢語詞典》将其标注為貶義詞彙,特指“以似是而非的論調誤導公衆認知的語言現象”。北京大學古代漢語研究中心相關研究指出,該成語在明清文獻中多用于揭發科場舞弊或駁斥僞科學言論。

近義詞語對比方面,與“危言聳聽”(強調誇張震懾)、“妖言惑衆”(側重迷信煽動)不同,“詭言浮說”更注重揭露言論表面合理實則悖離事實的本質特征,這一語義差異在商務印書館《成語源流考》中有詳細辨析。

網絡擴展解釋

“詭言浮說”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1. 基本含義
    指虛假不實、欺騙性的言辭,強調說話内容缺乏真實性且帶有誤導性。例如《資治通鑒》中用它描述侯景用虛僞言辭掩蓋真實意圖的行為。

  2. 詞語構成

    • 詭言:詭詐、欺騙性的語言;
    • 浮說:虛浮誇張、不切實際的說法。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虛僞狡詐的言論,常見于揭露他人故意歪曲事實或掩蓋真相的情境,具有明顯的貶義色彩。

  4. 語法與發音

    • 結構為聯合式成語,可作主語、賓語或定語;
    • 發音為guǐ yán fú shuō,注意“說”在此讀shuō(而非“遊說”的 shuì)。
  5. 出處與示例
    最早見于《資治通鑒·梁武帝太清元年》,原文批評侯景“甘辭卑禮,進孰圖身,詭言浮說”,揭露其用虛假言辭謀取私利的行為。

提示:若需了解近義詞(如“花言巧語”)或具體文言例句,可參考《資治通鑒》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八谷褓裙八音匣備盛不擒二毛拆爛污殘香呈納吃巧籌餉吹胡子瞪眼睛淳素醇俗觸續黜幽祠求大家畜第一手材料放賞飛電鳳奁哥倫比亞攻苦食啖瓜熟漢調二黃罕譬而喻寒清鴻衣羽裳花片回戲夥頤積安戟戶經濟衰退驚惴九闉譏正聊齋志異離客曼睇漫略疲驽歉仄輕賦泉貨取嫌日暮途窮三下兩下山畲哨哨是處守口水鸮跳塔輪鍘為意危轍無支祈狎密消減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