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假不實的話。《資治通鑒·梁武帝太清元年》:“﹝ 侯景 ﹞釁暴惡盈,側首無託,以 金陵 逋逃之藪, 江 南流寓之地,甘辭卑禮,進孰圖身,詭言浮説,抑可知矣。”
“詭言浮說”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基本含義
指虛假不實、欺騙性的言辭,強調說話内容缺乏真實性且帶有誤導性。例如《資治通鑒》中用它描述侯景用虛僞言辭掩蓋真實意圖的行為。
詞語構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虛僞狡詐的言論,常見于揭露他人故意歪曲事實或掩蓋真相的情境,具有明顯的貶義色彩。
語法與發音
出處與示例
最早見于《資治通鑒·梁武帝太清元年》,原文批評侯景“甘辭卑禮,進孰圖身,詭言浮說”,揭露其用虛假言辭謀取私利的行為。
提示:若需了解近義詞(如“花言巧語”)或具體文言例句,可參考《資治通鑒》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
詭言浮說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言語談論離奇、不實或虛妄的事情。它形容言辭虛假、懸空無實的說話。
詭言浮說可以拆分為以下部首和筆畫:
詭(話頭):9畫
言(言字旁):7畫
浮(水旁):10畫
說(言字旁):7畫
詭言浮說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論語·顔淵篇》,其中有一句話是“言時言事,語言苦短而亂浮說”。在這句話中,浮說指的是虛假的、隨意的言辭。
在繁體字中,詭、浮保持不變,但言變為言字旁的訁,說變為言字旁的說。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詭言浮說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
詭:巂 + 頁 + 再
言:日 + 讠
浮:氵 + 伏
說:言 + 允
他不停地編織詭言浮說,讓人難以辨别真假。
這些詭言浮說的道聽途說不可信。
相關的組詞:詭計、言辭、虛妄、浮誇、謠言
近義詞:謊言、虛假、懸空、胡謅
反義詞:真話、實話、誠實、客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