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謹慎而有所畏懼。《書·康诰》:“汝亦罔不克敬典,乃由裕民,惟 文王 之敬忌。” 蔡沉 集傳:“敬則有所不忽,忌則有所不敢。”
“敬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謹慎而有所畏懼,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詞義分解
經典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康诰》:“汝亦罔不克敬典,乃由裕民,惟文王之敬忌。”。此句是周公告誡康叔為政需效仿周文王,既要遵循法典(敬),又需有所戒懼(忌)。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描述對道德、法則或權威的遵從态度,如《書》中強調的治國之道。蔡沉在集傳中注解:“敬則有所不忽,忌則有所不敢”,進一步說明其包含“不輕慢”與“不妄為”的雙重含義。
現代意義
可延伸至對自然規律、社會規範的敬畏之心,強調在尊重中保有理性約束的處世态度。
總結來看,“敬忌”融合了積極遵從與消極避害的辯證思維,是中華文化中關于自律與敬畏的典型表達。如需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尚書》相關注解。
敬忌是一個普通的動詞,意指對某人或某事物保持警惕和謹慎的态度,一般出于尊重、畏懼或怕出差錯。它是一種表現在言行舉止上的規範和戒律。
敬忌的部首是心字旁,由兩個筆畫組成。
敬忌是漢字,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繁體字中,敬忌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敬忌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敬字在古代寫作“敬”。
1.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對長輩都非常敬忌。
2. 學生應該敬忌老師的教導,虛心聽取他們的建議。
尊敬、謹慎、規範、戒律
畏懼、敬畏、警惕、小心
敷衍、大意、漫不經心、不謹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