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砍下的柴薪。《詩·小雅·大東》:“有洌氿泉,無浸穫薪。” 毛 傳:“穫,艾(刈)也。”一說為落木之薪。 鄭玄 箋:“穫,落木名也。”
“獲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存在古今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古義(主要解釋)
指砍下的柴薪,出自《詩經·小雅·大東》中的“有洌氿泉,無浸獲薪”。
現代誤用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解釋為“通過工作獲得薪水”,屬于對字面義的誤解,缺乏古籍依據。
建議在古籍閱讀或文言文寫作中使用其原始含義,避免現代誤用。
《獲薪》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通過工作或者經商等活動獲得報酬或者工資。當一個人從事某種職業或者工作時,他可以獲得薪資。
《獲薪》的拆分部首為“艸”和“貝”,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其中,“艸”表示與植物有關的意思,“貝”表示與貝殼有關的意思。根據漢字的部首和筆畫組合,可以幫助人們理解漢字的意義。
《獲薪》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使用。在古代,人們通過耕種、狩獵等活動獲取食物和資源,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能,通過勞動獲取報酬,進而出現了《獲薪》這個詞彙。
《獲薪》的繁體字為「獲薪」。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存在一些變化。《獲薪》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獲石」,當時的人們用不同的形狀和結構來書寫漢字。
1. 他通過每天的辛勤努力獲得了豐厚的薪水。
2. 這份工作很辛苦,但至少你能獲得一份可觀的薪資。
1. 薪水:指的是工資或者報酬的意思。
2. 薪金:與薪水意思相同,指代報酬或者工資。
1. 收入:指的是個人經營或者工作獲得的報酬或者收益。
2. 月薪:指的是每月獲得的工資。
1. 失業:指的是沒有工作或者沒有收入的狀态。
2. 無薪:指的是沒有報酬或者工資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