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名樂亭調。曲藝的一種。 清 中葉起源于 樂亭縣 (今屬 河北省 )。表演者左手擊鐵闆,右手擊鼓,另一人以三弦伴奏、以唱為主,有時插入說白。後來因流行地區不同而分成兩派:一派以 唐山 農村為中心,也叫唐山大鼓,有說有唱,小段,長篇并重,一派流行于 北京 天津 ,也叫鐵闆大鼓,隻唱不說,專演短篇。
樂亭大鼓是中國北方傳統曲藝形式,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與地位 樂亭大鼓又稱"樂亭調""鐵片大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起源于河北省樂亭縣,與評戲、唐山皮影并稱"冀東民間藝術三朵花"。其唱腔體系完整,包含九腔十八調,兼具抒情細膩與激昂悲沉的表達特點。
二、曆史淵源
三、藝術特征 • 表演形式:一人自擊鼓闆站立說唱,伴奏樂器以三弦為主,輔以四胡、二胡等。 • 音樂體系:闆腔體結構,含慢闆、流水闆等完整闆式,可靈活轉換調性。 • 文學價值:現存傳統曲目300餘個,如《隋唐》《三俠五義》等,唱詞兼具靈動與儒雅。
四、流派傳承 分東西兩派:東路以樂亭為中心,音調高亢;西路以唐山為中心,唱腔婉轉。代表性傳承包括韓香圃的"韓派"和靳文然的"靳派"。
現狀與保護: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但當前面臨傳承危機,急需搶救保護。該藝術形式承載着冀東地區的曆史記憶,其發展曆程映射了中國傳統曲藝的興衰變遷。
《樂亭大鼓》是中國傳統的戲曲劇種之一,起源于河北省樂亭縣。它是以鼓點為主要伴奏的曲藝形式。該劇通過唱念做打等方式,講述或描繪故事情節,表達人物形象和情感。
《樂亭大鼓》這個詞由4個漢字組成:
《樂亭大鼓》起源于河北樂亭縣,是該地區的地方特色戲曲。樂亭大鼓在明代形成,并在清代得到了發展。它将地方特色與曲藝形式相結合,成為了中國戲曲的瑰寶之一。
繁體字中,“樂”和“鼓”的字形基本保持不變,而“亭”和“大”的繁體字形分别是「亭」和「大」。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些字形可能與現代不完全相同。根據古籍資料和考古發現,可以推測出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然而,《樂亭大鼓》這幾個字的古代寫法沒有特殊變異的記錄,因此推測的寫法與現代一緻。
1. 樂亭大鼓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
2. 我們去樂亭縣欣賞了一場精彩的樂亭大鼓演出。
3. 這位演員的樂亭大鼓唱功非常出色。
組詞:
樂隊、樂曲、亭台、大聲、鼓掌
近義詞:
河北大鼓、河北梆子、河北墜子
反義詞:
河南豫劇、京劇、昆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