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铐與項鎖。古時刑具。亦指帶着手铐與項鎖。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會獄》:“丑扮 柳敬亭 杻鎖上。”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監禁》:“若未經審結,須牢加杻鎖。”
“杻鎖”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刑具。以下是詳細解釋:
刑具組合
“杻”指木制的手铐,“鎖”指金屬制的項鎖或腳鐐,合稱表示束縛犯人的刑具。
引申用法
可表示“被刑具束縛的狀态”,例如清代孔尚任《桃花扇·會獄》中描述:“丑扮柳敬亭杻鎖上”,即指角色帶着手铐和項鎖登場。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曆史文獻、古典文學或學術研究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古刑具體制,可參考《爾雅》《唐風·山有樞》等典籍。
《杻鎖》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用杻子(一種類似鎖的器具)鎖住。它主要用來形容某物被牢固地鎖住,無法打開或解除。
《杻鎖》的拆分部首為“木”(mù)和“金”(jīn),其中“木”為左邊的部首,表示與木頭有關,而“金”為右邊的部首,表示與金屬有關。
《杻鎖》一共有11個筆畫,它們分别是“木”(3畫)+ “金”(8畫)。
《杻鎖》一詞可以追溯到古代,源自古代的文獻中,在曆史上被廣泛使用。現代常見的簡體字“杻鎖”在繁體中寫作“東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差異。《杻鎖》在古代寫作“東鎖”,其中“東”為木材的意思,表示用木頭制成的鎖;“鎖”為鎖的意思。
1. 門被杻鎖住了,我們無法進入。
2. 他用杻鎖把自行車鎖住了,防止被盜。
相關的組詞有:
- 杻子(chuí zǐ):指一種用來鎖住東西的器具。
- 杻頭(chuí tóu):指用杻子鎖住的那一頭。
近義詞:
- 鎖(suǒ):指任何一種用于鎖住東西的器具。
- 鑰匙(yào shi):指用來開鎖的工具。
反義詞:
- 解鎖(jiě suǒ):指解除鎖住,打開被鎖住的東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