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杻鎖的意思、杻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杻鎖的解釋

手铐與項鎖。古時刑具。亦指帶着手铐與項鎖。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會獄》:“丑扮 柳敬亭 杻鎖上。”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監禁》:“若未經審結,須牢加杻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杻鎖是漢語中表示刑具的複合詞,由“杻”和“鎖”兩個單字組合而成,特指古代束縛犯人手腳的械具。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單字釋義

  1. 杻(niǔ)

    指木制的手铐,用于禁锢犯人手腕。《說文解字》釋為“械也”,《康熙字典》引《集韻》稱“杻,手械也”。其形制多為兩片木闆相合,中間鑿孔鎖住雙腕。

  2. 鎖(suǒ)

    原指金屬制成的鍊狀或環狀拘束器具,後引申為禁锢工具。《正字通》注:“鎖,鐵環勾聯以拘固人者”,常與“杻”并用,指腳鐐或頸枷。

二、複合詞“杻鎖”的涵義

杻鎖泛指古代拘系罪犯的成套刑具,包含手杻(手铐)與鎖鍊(腳鐐/項枷),用于限制行動自由。其核心含義包括:

三、文獻例證

  1. 法律典籍

    《唐律疏議·斷獄》規定:“諸囚應禁而不禁,應枷、鎖、杻而不枷、鎖、杻……杖罪笞三十”,明确将杻鎖列為法定刑具。

  2. 史書記載

    《明史·刑法志》載:“鐐,鐵連環之以絷足,徒者帶以輸作……鎖長丈餘,以械流徙者”,佐證其形制與用途。

四、文化關聯

杻鎖作為傳統法制文化的實物載體,反映了古代刑罰制度的特征。其材質(木、鐵并用)、形制(可調節鎖扣)及使用規範(如《大清會典》按罪行輕重區分械具),均體現宗法社會的等級化懲戒體系。

注:因未檢索到可驗證的線上辭書鍊接,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辭源》《唐律疏議》《明史》等權威文獻,暫不提供網絡參考來源。建議查閱中華書局或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實體辭書獲取完整考據。

網絡擴展解釋

“杻鎖”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刑具。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具體含義

  1. 刑具組合
    “杻”指木制的手铐,“鎖”指金屬制的項鎖或腳鐐,合稱表示束縛犯人的刑具。

  2. 引申用法
    可表示“被刑具束縛的狀态”,例如清代孔尚任《桃花扇·會獄》中描述:“丑扮柳敬亭杻鎖上”,即指角色帶着手铐和項鎖登場。

文獻出處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曆史文獻、古典文學或學術研究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古刑具體制,可參考《爾雅》《唐風·山有樞》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熬心費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繃勁閍主冰川運動并親勃屑長秋宮楚匠出押打狗看主帶砺待年婦打野外隥彴敚魄反悔風舲封妻廕子風雨搖擺觀戲挂欠蠱壞規避鼓隸行家裡手寒秋華南回舒枷鐐揀閱蕉紅經藝濅潤近族祭獻雞爪瘋即祚劇月款實誇衆良哲妙手丹青默允偏州瓢勺韶媚赦除聖鼓實切書命肅進踏曲秃襟文德班五月子夏二子狎昵纖佞邪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