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铐与项锁。古时刑具。亦指带着手铐与项锁。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会狱》:“丑扮 柳敬亭 杻锁上。”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监禁》:“若未经审结,须牢加杻锁。”
杻锁是汉语中表示刑具的复合词,由“杻”和“锁”两个单字组合而成,特指古代束缚犯人手脚的械具。以下是详细释义:
杻(niǔ)
指木制的手铐,用于禁锢犯人手腕。《说文解字》释为“械也”,《康熙字典》引《集韵》称“杻,手械也”。其形制多为两片木板相合,中间凿孔锁住双腕。
锁(suǒ)
原指金属制成的链状或环状拘束器具,后引申为禁锢工具。《正字通》注:“锁,铁环勾联以拘固人者”,常与“杻”并用,指脚镣或颈枷。
杻锁泛指古代拘系罪犯的成套刑具,包含手杻(手铐)与锁链(脚镣/项枷),用于限制行动自由。其核心含义包括:
《唐律疏议·断狱》规定:“诸囚应禁而不禁,应枷、锁、杻而不枷、锁、杻……杖罪笞三十”,明确将杻锁列为法定刑具。
《明史·刑法志》载:“镣,铁连环之以絷足,徒者带以输作……锁长丈余,以械流徙者”,佐证其形制与用途。
杻锁作为传统法制文化的实物载体,反映了古代刑罚制度的特征。其材质(木、铁并用)、形制(可调节锁扣)及使用规范(如《大清会典》按罪行轻重区分械具),均体现宗法社会的等级化惩戒体系。
注:因未检索到可验证的在线辞书链接,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辞源》《唐律疏议》《明史》等权威文献,暂不提供网络参考来源。建议查阅中华书局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实体辞书获取完整考据。
“杻锁”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刑具。以下是详细解释:
刑具组合
“杻”指木制的手铐,“锁”指金属制的项锁或脚镣,合称表示束缚犯人的刑具。
引申用法
可表示“被刑具束缚的状态”,例如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会狱》中描述:“丑扮柳敬亭杻锁上”,即指角色带着手铐和项锁登场。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常见于历史文献、古典文学或学术研究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古刑具体制,可参考《尔雅》《唐风·山有枢》等典籍。
爱惜百关变格滮稻播艺擦生生超野赤体上阵丹井客电磁场调夷斗蚁断开端俨敦淳风不鸣条藁葬觥盏归林鬼笑人孤鸾照镜国民股息和蔼近人恨相知晩还阳华清宫浑说旌宠句烈克勉狂喉类群媚骨灭族秘重模范逆格拟托泮芹愆佚汽筒全本取次入阁上尖儿山陬海澨铩羽暴鳞深目市尺水磨工夫通谢托景文章伯舞蹈物性蠁虫闲置薤歌邪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