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铐与项锁。古时刑具。亦指带着手铐与项锁。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会狱》:“丑扮 柳敬亭 杻锁上。”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监禁》:“若未经审结,须牢加杻锁。”
“杻锁”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刑具。以下是详细解释:
刑具组合
“杻”指木制的手铐,“锁”指金属制的项锁或脚镣,合称表示束缚犯人的刑具。
引申用法
可表示“被刑具束缚的状态”,例如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会狱》中描述:“丑扮柳敬亭杻锁上”,即指角色带着手铐和项锁登场。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常见于历史文献、古典文学或学术研究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古刑具体制,可参考《尔雅》《唐风·山有枢》等典籍。
《杻锁》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用杻子(一种类似锁的器具)锁住。它主要用来形容某物被牢固地锁住,无法打开或解除。
《杻锁》的拆分部首为“木”(mù)和“金”(jīn),其中“木”为左边的部首,表示与木头有关,而“金”为右边的部首,表示与金属有关。
《杻锁》一共有11个笔画,它们分别是“木”(3画)+ “金”(8画)。
《杻锁》一词可以追溯到古代,源自古代的文献中,在历史上被广泛使用。现代常见的简体字“杻锁”在繁体中写作“東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差异。《杻锁》在古代写作“東鎖”,其中“東”为木材的意思,表示用木头制成的锁;“鎖”为锁的意思。
1. 门被杻锁住了,我们无法进入。
2. 他用杻锁把自行车锁住了,防止被盗。
相关的组词有:
- 杻子(chuí zǐ):指一种用来锁住东西的器具。
- 杻头(chuí tóu):指用杻子锁住的那一头。
近义词:
- 锁(suǒ):指任何一种用于锁住东西的器具。
- 钥匙(yào shi):指用来开锁的工具。
反义词:
- 解锁(jiě suǒ):指解除锁住,打开被锁住的东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