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亂艱阻。《文選·班固<東都賦>》:“紹百王之荒屯,因造化之盪滌。” 呂向 注:“言百王屯難之後,而 光武 繼之。”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廟碑》:“排禍亂而構乾元,掃荒屯而樹真宰。” 清 黃宗羲 《子一魏先生墓志銘》:“己丑 忠節 受難,孝子捐生,遺孤滿室,追吏踵至。 子一 述荒屯,輸寫心力。”
“荒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意義圍繞“艱難、混亂”展開。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荒屯”指荒亂艱阻的狀态,常用于描述社會動蕩、時局艱難或環境困苦的情景。例如《文選·班固<東都賦>》中“紹百王之荒屯”即指繼承前代混亂局面後的重整。
部分詞典(如)将“荒屯”解釋為“荒涼貧瘠之地”,強調地理環境的偏僻與生活困苦。例如:“山區荒屯,交通不便。” 但這一用法較少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引申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中的相關條目。
《荒屯》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部分:「荒」和「屯」。
「荒」是一個兩個部首的漢字,包含「艹」和「黃」。它的總筆畫數是8。
「屯」是一個三個部首的漢字,包含「屍」、「屮」和「爾」。它的總筆畫數是9。
《荒屯》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爾雅》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文字彙編,其中記錄了許多古代漢字詞語。
關于《荒屯》的繁體字,它的寫法為「荒屯」,與簡體字形式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時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荒屯》,古時候的寫法為「荒墩」或「荒呑」。這兩種寫法在古代文獻中可以找到。
1. 這片區域過去是一片荒屯之地,現在已經發展成為繁榮的城市。
2. 荒屯的土地上長滿了雜草,看起來荒涼而不毛。
組詞:荒野、荒廢、屯田。
近義詞:荒涼、荒蕪、荒灘。
反義詞:富饒、繁盛、耕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