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祭祀、宴會時,殺牲肢解而後置于俎上。俎,盛犧牲的禮器。《儀禮·鄉飲酒禮》:“賓升自西方,乃設折俎。” 賈公彥 疏:“凡解牲體之法,有全烝其豚。解為二十體,體解即此折俎是也。”《左傳·宣公十六年》:“王享有體薦,宴有折俎,公當享,卿當宴。王室之禮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徵聖》:“ 宋 置折俎,以多文舉禮。”
(2).引申為參與國家大典。 唐 毛傑 《與盧藏用書》:“ 傑 時在草莽,運厄窮愁,思折俎而無因,嗟掃門而不逮。”
“折俎”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祭祀與宴會的禮儀
“折俎”指古代祭祀或宴會時,将牲體肢解後放置在禮器“俎”上的過程。
引申為參與國家大典
因折俎多用于重要場合,後世引申為“參與國家典禮”,如唐代毛傑《與盧藏用書》中“思折俎而無因”,表達對參與國事的渴望。
部分資料提到“折俎”作為成語,引申為“行事中犯錯誤”。但此用法未見于高權威文獻,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衍生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折俎》(zhé zǔ)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一個人迅速奔跑的樣子。
折(扌 + 白 + 1筆)= 7筆
俎(⺮ + 人 + 3筆)= 9筆
《折俎》這個詞最早見于中國古文獻,出自《漢書·武帝紀》:“俎朝奔秣陵市。”意為「朝向秣陵市奔跑」,形容人快速行走的樣子。
折俎的繁體字為「摺俎」。
在古代演變中,折俎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主要的寫法方式是「止」 + 「人」,類似現代寫法中折字的上面加一個「十」字。
他一路飛奔,鞋子的鞋底在地面上咯吱作響,完全是折俎的樣子。
折戟沉沙、折煞人、折節、折桂、折沖疾促、折腰、折舊、折翼、折光
疾行、奔馳、疾馳、狂奔、狂燥
緩步、慢行、徐行、行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