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折俎的意思、折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折俎的解釋

(1).古代祭祀、宴會時,殺牲肢解而後置于俎上。俎,盛犧牲的禮器。《儀禮·鄉飲酒禮》:“賓升自西方,乃設折俎。” 賈公彥 疏:“凡解牲體之法,有全烝其豚。解為二十體,體解即此折俎是也。”《左傳·宣公十六年》:“王享有體薦,宴有折俎,公當享,卿當宴。王室之禮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徵聖》:“ 宋 置折俎,以多文舉禮。”

(2).引申為參與國家大典。 唐 毛傑 《與盧藏用書》:“ 傑 時在草莽,運厄窮愁,思折俎而無因,嗟掃門而不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折俎”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名詞,具有特定的禮儀文化内涵。其核心含義指古代祭祀、宴飨時分解牲體置于俎(祭祀禮器)上的儀式行為。《漢語大詞典》定義為“古代祭祀、宴會時,殺牲肢解而後置于俎上”,《古代漢語詞典》進一步解釋為“将分解的牲體放在俎中,以示隆重的禮節”。

從禮儀場景分析,“折俎”包含兩個層面的意義:

  1. 器物層面:指帶有橫木支架的俎案,用于承載被肢解的牲肉。《禮記·郊特牲》載“腥俎、縮俎、折俎,皆謂載體之俎”,說明其形制與普通俎器存在差異。
  2. 儀式層面:作為“周代八禮”中的獻禮環節,《左傳·宣公十六年》有“王享有體薦,宴有折俎”的記載,楊伯峻注疏稱“享禮半解其體而置于俎”,體現其區别于全牲祭祀的特殊規格。

該詞在文獻中使用具有嚴格等級特征,《儀禮·鄉飲酒禮》記載“賓俎脊、脅、肫、胳,折俎”,鄭玄注指出“折俎者,主人正俎也”,反映古代禮儀制度中主賓尊卑的器物區隔。現代考古發現如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青銅俎器,其表面紋飾與《三禮圖》記載的“折俎”形制存在對應關系,印證了文獻記載的可信度。

網絡擴展解釋

“折俎”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祭祀與宴會的禮儀
    “折俎”指古代祭祀或宴會時,将牲體肢解後放置在禮器“俎”上的過程。

    • 具體操作:牲體被分解為多個部分(如《儀禮》提到的“體解二十體”),再按禮儀陳列于俎(一種盛放祭品的器具)上。
    • 文獻例證:如《左傳·宣公十六年》記載,周王室禮儀中“宴有折俎”,即宴請時需用分解的牲肉。
  2. 引申為參與國家大典
    因折俎多用于重要場合,後世引申為“參與國家典禮”,如唐代毛傑《與盧藏用書》中“思折俎而無因”,表達對參與國事的渴望。

二、其他用法

部分資料提到“折俎”作為成語,引申為“行事中犯錯誤”。但此用法未見于高權威文獻,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衍生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三、總結

别人正在浏覽...

珤器飙發電舉必由之路不甯奈不字長筭塵牀充益賜灌辭絕從衡答孩黨進鄧氏銅山得一元寶奉進止負要貫鬥才國氛航行寒流含煦溷亂江都馬譏揣借索潦洌聊落绫絹流動資産馬靽曚昽南呂遷藏牽黃犬譴客乾清宮趫雄起滅起喪湫居坵墟蚯螾鋭達神傷試辦實利時望所歸示谕素韻泰山頽慆慆桃夭提騎外婆文人墨士下船賢閣細紡西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