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拗格的意思、拗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拗格的解釋

生硬不順口。 劉師培 《文說·和聲》:“特語末韻詞,有譜可憑;句内聲病,涉筆易犯。故往往閲之斐然,而誦之拗格。”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拗格"是漢語詩律學術語,指打破常規平仄規律的詩格形式,常見于近體詩的變體創作。該詞由"拗"(違逆)與"格"(格式)構成,最早可追溯至清代趙執信《聲調譜》對特殊詩體的分析。

在具體應用中,拗格主要表現為兩種形态:一是單句拗,即某聯出句出現平仄失調,如五言"仄仄平仄仄";二是雙拗格,指上下聯同時出現平仄違例,需通過"拗救"手法調整,如杜甫《送遠》中"草木歲月晚,關河霜雪清"即為經典雙拗句式。

這種特殊格律在宋代詩話中已有理論雛形,至清代經王士禛《古詩平仄論》系統總結,形成完整的聲調學說體系。現代學者王力在《漢語詩律學》中進一步明确,拗格實質是"平仄的特殊形式",通過局部破格實現韻律張力。

需要注意的是,拗格與古體詩的天然拗峭不同,它特指近體詩中有意識突破格律又保持整體平衡的創作技法,體現着漢語詩歌"戴着鐐铐跳舞"的藝術追求。

網絡擴展解釋

“拗格”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二、字義分析

  1. 拗(niù)
    • 本義:固執、不順從(如“執拗”“違拗”)。
    • 在“拗格”中引申為語言表達上的“不順”。
  2. 格(gé)
    • 本義:格式、規格(如“格局”“格律”)。
    • 在“拗格”中指不符合既定的語言規範或聲律要求。

三、語境應用

多用于文學批評領域,特指詩文創作中因聲韻、對仗或語法不協調導緻的生硬感。例如“三字處偶有拗格”,即某些三字結構在聲律上不夠自然。

四、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例句或學術讨論,可參考劉師培《文說·和聲》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骯髒氣百重辦造抃笑缤翻簸之揚之,穅粃在前不期而同草苴成公沉渣斷用斷置杜麗兒童走卒訛妄發痧飛放革角狗肉不上桌貴人多忘事鶴格鴻心江水不犯河水漸苒減削皦皦蕉麻嘉月架造嗟慕精色激勸基圖鞠誨康莊大道卡諾髺頭狼奔豕突六州鸾跂鴻驚盧耽鶴免職内熱怄人清尊秦娘缺吃短穿沙坑身份室堂水葫蘆絲行松柏後凋歲差田馬團丁微言屋壁武裝帶向馬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