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明亮潔白。 漢 劉桢 《贈徐幹》詩:“仰視白日光,皦皦高且懸。” 晉 郭泰機 《答傅鹹》詩:“皦皦白素絲,織為寒女衣。”《魏書·術藝傳·張淵》:“三台皦皦以雙列,皇座冏冏以垂暉。” 明 文徵明 《道出淮泗》詩:“皦皦青天雲,悠然自遐舉。”
(2).清白;光明磊落。《隸釋·漢太尉楊震碑》:“謇謇其直,皦皦其清。” 唐 杜甫 《詠懷》:“皦皦幽曠心,拳拳異平素。” 宋 胡錡 《代來牟謝表》:“鬖鬖黃髮,老風雪之彫殘;皦皦素心,抱冰霜之潔白。”《明史·循吏傳·趙豫》:“始與 豫 同守郡者, 蘇州 況鐘 、 常州 莫愚 ……并皦皦著名績。”
(3).音節清晰響亮。 三國 魏 曹植 《蟬賦》:“聲皦皦而彌厲兮,似貞士之介心。”
(4).猶佼佼。形容超越一般。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洛水》:“卿( 徐宣 )庸中皦皦,鐵中錚錚也。”《後漢書·劉盆子傳》作“傭中佼佼”。
(5).猶明察。《金史·仆散安貞傳贊》:“ 宣宗 道謀是用,煦煦以為慈,皦皦以為明,孑孑以為強。” 明 李東陽 《後東山草堂賦》:“觀山而不窮其巔,望海而不極其源,以皦皦為能,以孑孑為難。”
“皦皦”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ǎo jiǎo,屬于疊詞形式,主要用于形容鮮明、明亮或高潔的狀态。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義與引申義
文學與典籍用例
近義辨析
提示:該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文言或書面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強調“鮮明高潔”或“清晰可見”的側重點。
《皦皦》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明亮、光亮的樣子。它常常用來形容清澈透明的水或光線燦爛的景象。
《皦皦》的部首是⺡(歲字底)和⺼(月字頭),總共包含11個筆畫。
《皦皦》這個詞最早來源于《詩經》中的一首古代詩歌,用來形容水清澈如鏡、光亮如玉。
《皦皦》的繁體字為「皎皎」。
在古代,人們将《皦皦》寫作“皎皎”。這是由于字體的演變和書寫的變化造成的,現代漢字書寫規範中改寫為“皦皦”。
1. 水面上皦皦的月光如銀河一般閃爍。
2. 窗外的陽光灑滿了屋内,使得整個房間都顯得皦皦可愛。
皎皎白鹭、皎皎月光、皎潔如玉、皎亮透明
明亮、光亮、清澈
昏暗、暗淡、渾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