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local civil corpsman] 舊時壯丁,歸團防機構管轄
“團丁”是一個曆史術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團丁(tuán dīng)指舊時由地方團防機構管轄的壯丁,主要用于維持地方治安或執行軍事任務。這一群體常見于清末至民國時期,屬于地方民兵性質的武裝力量()。
“團丁”主要作為曆史詞彙使用,描述特定時期的地方武裝人員。若需進一步了解其組織架構或具體案例,可參考地方志或近代軍事史料。
團丁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着團結和丁這兩個意思。團丁的意思指的是人們團結一心、協力合作的狀态。
團字的部首是囗,筆畫數為3;丁字的部首是一,筆畫數為一。
團丁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孟子·公孫丑下》這篇古代文獻。在這篇文章中,孟子提到:“樂的動古之道,和的調古之語,朝生暮死,團丁如賓,鳥獸參争,不田而食。”可以看出,團丁在這裡用來形容人們和睦相處、團結一緻的狀态。
團丁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團丁。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團字的古時候寫法為“犭攵単”,丁字的古時候寫法為“一丁”。可以看出,團字在古時候寫法中有一個與丁字相似的部分。
1. 各國人民要團丁一心,共同應對全球挑戰。
2. 在合作中,我們要保持團丁的精神,共同取得更大的成功。
1. 團丁精神
2. 團丁合作
3. 團丁奮鬥
4. 團丁一緻
1. 團結
2. 合作
3. 互助
1. 分裂
2. 沖突
3. 敵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