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發痧的意思、發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發痧的解釋

患中暑或霍亂等急性病。 茅盾 《子夜》一:“冰袋!冰袋!老太爺發痧了!” 老舍 《駱駝祥子》十八:“還有的,因為中了暑,或是發痧,走着走着,一頭栽在地上,永不起來。” 魯迅 《呐喊·鴨的喜劇》:“因為小雞是容易積食,發痧,很難得長壽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發痧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醫學和文化背景的詞彙,其釋義需結合傳統醫學與方言用法綜合理解。以下是權威漢語工具書及醫學典籍中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1. 中醫病症名稱

    指因暑熱或穢濁邪氣侵襲人體,導緻氣血阻滞、經絡不通的急性病症。常見症狀包括頭暈、胸悶、嘔吐、腹痛、四肢厥冷,嚴重時出現神昏,屬“痧症”範疇。《中醫大辭典》将其定義為“感受穢濁之氣所緻的卒然昏倒、腹痛吐瀉等症”。

  2. 方言用法(江淮、西南地區)

    民間常泛指“中暑”或“急性胃腸炎”,如《漢語方言大詞典》載:“發痧,江淮官話指中暑;西南官話指霍亂、急性腹瀉”。


二、詞源與曆史用法


三、現代應用與擴展義

在當代語境中,“發痧”仍保留以下含義:


四、典型例句

烈日下勞作後,他突然面色蒼白、嘔吐不止,老人說是“發痧”了,忙用銅錢蘸油為他刮背。(自拟,符合《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用法)


參考資料來源:

  1. 《中醫大辭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ISBN 978-7-5132-2761-4)
  2. 《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ISBN 978-7-101-05794-0)
  3.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11385-3)
  4.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12450-7)

網絡擴展解釋

發痧是中醫術語,指因高溫或濕熱環境導緻人體體溫調節失衡的急性病症,與現代醫學中的中暑、熱射病等概念相關。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定義與病因

發痧俗稱“痧病”,古稱“中暍”,主要因長時間暴露于高溫環境或濕熱穢濁之氣郁積引起,導緻身體排熱不足、體溫調節機制障礙。内因如肺氣不足、脾胃虛弱,外因如空氣污濁、暑濕侵襲,均可能誘發。

二、主要症狀

  1. 體溫異常:體溫急劇升高,皮膚幹熱,出汗減少;
  2. 神經系統症狀:頭暈頭痛、虛脫昏迷、四肢無力;
  3. 循環系統症狀:脈搏加快,肌肉松軟,嚴重時可能引發器官衰竭;
  4. 消化系統症狀:惡心嘔吐、口渴多汗。

三、多發季節與人群

夏秋季節高發,常見于高溫作業者、體質虛弱或濕熱内盛人群。

四、處理與預防

若出現持續高熱或昏迷,需立即送醫,不可延誤。

别人正在浏覽...

幫教鄙薄博約裁國彩樓曹郎茶褐徹簡成孰陳政吹拂促數大夫松單子德曜短長吟敦逼多藏厚亡耳丫子方罫沸沸湯湯風俗咯嚓鲠輔公斷汞柱夠交情孤立木果子寒木春華好嗜交精機謀稽違機險欬謦看落口賦兩塾氓伍腼覥眇蹇尼壇漚麻蟛蜞鬅松其奈清年忍垢偷生生位神邃雙靥濤聲條鞭法徒搏悟入無置顯見下溼歇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