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un like a wolf and rush like a boar; rush about like wild beasts] 狼和豬到處奔跑。比喻很多壞人四處流竄
狗偷鼠竊盈州縣,狼奔豕突幹刑憲。——清· 傷時子《蒼鷹擊·訴愁》
形容壞人成群亂闖。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尹侍禦奏折》:“ 鹹豐 三年八6*九月間,賊由 懷慶 竄擾 平陽 ……狼奔豕突,如入無人之境。” 清 林則徐 《緻姚椿王柏心書》:“逆夷以舟為窟宅,本不能離水,所以狼奔豕突,頻陷郡邑城垣者,以水中無剿禦之人、戰勝之具,故無所用其卻顧耳。” 陳登科 《赤龍與丹鳳》一:“匪首把大6*蓋6*帽往腦後推推,握着指揮刀,逼着匪兵,狼奔豕突,想奪下一個村子據守。”亦作“ 狼突豕竄 ”。 清 錢謙益 《資政大夫兵部尚書申公神道碑銘》:“ 天啟 初,建四輔之議,人以為迂。已而奴披 薊 北,輮畿南,狼突豕竄,無一尉一堠能少疐其角距者。此公之言驗於事後者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狼奔豕突漢語 快速查詢。
“狼奔豕突”是一個漢語成語,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信息,其詳細解釋如下:
形容成群的壞人亂沖亂撞、肆意破壞,或敵人倉皇逃跑時的狼狽景象,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歸莊作品或矛盾《東條的“神符”》。
《狼奔豕突》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盜賊或敵軍的勢力猖獗、張揚無法阻擋的樣子。
《狼奔豕突》由3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犭(犬首部首)、豕(豕首部首)和穴(穴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7畫。
《狼奔豕突》的源于中國古代的故事和傳說。它最早出現在《後漢書·耿弇傳》,形容當時民變頻繁、土匪成群,猶如狼群和野豬突然襲擊一般,無法抵擋和避免。
《狼奔豕突》的繁體字為「狼奔豕突」,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狼奔豕突」可以寫作「狼奔豕突」。
他們的犯罪活動就像狼奔豕突般咄咄逼人。
狼狽奔突、掠影狼煙、豕突狼奔
如火如荼、鋪天蓋地、橫掃千軍
緘口不言、靜悄悄、持重行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