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不争氣。 李準 《李雙雙小傳》四:“放着排場不排場,放着光榮不光榮!我就見不得‘牽着不走,打着倒退’,‘狗肉不上桌’這號人!”《人民文學》1977年第11期:“真是狗肉不上桌。他怎麼現在搞這個名堂?不争氣!”亦作“ 狗肉上不得臺盤 ”。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上十八:“落後分子都是狗肉上不得台盤,稀泥巴糊不上壁。”
“狗肉不上桌”是一句流傳廣泛的民間俗語,其含義和背景可從多個角度解讀:
飲食傳統與禮儀
字面指狗肉不宜出現在正式宴席(如婚宴、祭祀等)中。古代認為狗肉屬于“賤肉”,與牛、羊、豬等肉類相比地位較低,且相關詞彙(如“喪家犬”“狗腿子”)多含貶義,導緻其被排除在正式場合之外。
宗教與民俗禁忌
宋代禁令
北宋徽宗時期,因皇帝屬狗,大臣範緻虛上書禁止殺狗,官方頒布法令嚴控狗肉食用,民間逐漸形成“狗肉不上桌”的習俗。
清代滿族禁忌
傳說努爾哈赤被狗和烏鴉所救,滿族人因此禁食狗肉,清朝統治中原後,這一習俗逐漸滲透全國。
象征“不争氣”或“不體面”
該俗語常被用來形容人或事物難登大雅之堂,例如:“真是狗肉不上桌,他怎麼現在搞這名堂?”(引自文學作品)。
地域差異
部分地區(如廣東)仍視狗肉為美食,但大多數地區受上述文化因素影響,延續“不上席”的傳統。
隨着動物保護意識增強,狗肉食用争議擴大,部分人從倫理角度反對食用狗肉,進一步強化了“不上桌”的現代内涵。但需注意,不同地區和文化對此仍有差異。
此俗語既是飲食禁忌的體現,也融合了曆史、宗教、語言等多重文化因素,既有字面約束,也有隱喻功能。如需更全面信息,可參考來源網頁。
《狗肉不上桌》是一個常用的中國成語,意思是指将狗肉排除在日常飲食之外。它是中國人對于狗的尊重和對待狗的态度的象征。這個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狗、肉和上桌。
狗字在《康熙字典》中屬于犬部首,它代表了狗這一類别。肉字在《康熙字典》中屬于肉部首,它代表了肉類食物。上字在《康熙字典》中屬于蔔部首,它代表了把食物擺放在桌上,供人享用。
成語“狗肉不上桌”來源于中國封建社會的風俗觀念。古代中國人一般視狗為家中的守護神,認為狗可以帶來好運和幸福。因此,殺狗取肉作為食物是被認為不吉利的行為。這種觀念流傳至今,人們對狗肉的态度仍然保持着這種尊重。
在繁體字中,成語“狗肉不上桌”可以寫作「狗肉不上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成語“狗肉不上桌”可以用繁體字寫作「犭月肉上部」或者「犬月肉上部」等。
例句:
1. 在我們家,狗肉是不上桌的,因為我們把狗當作家庭成員看待。
2. 這家餐館以供應各種美味佳肴而聞名,但狗肉不上桌。
組詞:狗屎、狗窩、狗咬、狗叫、狗戰、狗臉、狗尾、狗熊。
近義詞:不食狗肉、狗肉不沾。
反義詞:好吃的狗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