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歲差的意思、歲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歲差的解釋

[precession of the equinoxes] 地軸繞着一條通過地球中心而又垂直于黃道面的軸線的緩慢圓錐運動,周期為26000年,由太陽、月球和其他行星對地球赤道隆起物的吸引力所造成;結果是春分點逐漸向西移動

詳細解釋

由于太陽和月亮的引力對于地球赤道的微小影響,使地軸在黃道軸的周圍作圓錐形運動,慢慢向西移動,約二萬六千年環繞一周,同時使春分點以每年50.2角秒的速度向西移行。這種現象叫做歲差。我國最早定出較為精确歲差值的是 晉 代的 虞喜 ,得出“五十年退一度”的結論,使我國的曆法較早地區分了恒星年和太陽年。最早計算歲差的曆法是 祖沖之 的《大明曆》《隋書·藝術傳·張胄玄》:“ 宋 祖沖之 於歲周之末,創設差分,冬至漸移,不循舊軌。每四十六年,卻差一度。”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象數一》:“ 漢 世尚未知黃道歲差。至 北齊 張子信 方候知歲差。”《元史·曆志一》:“至 晉 虞喜 、 宋 何承天 、 祖沖之 ,謂歲當有差,因立歲差之法。”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傑歸真》:“蓋天行至健,确然有常,本無古今之異。其歲差盈縮遲疾諸行,古無而今有者因其數甚微,積久始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歲差,漢語詞彙,原指古代天文曆法概念,現為天文學專有名詞,指地球自轉軸長期進動引起的春分點西移現象。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及科學内涵角度分述:


一、漢語本義溯源

“歲”指回歸年周期,“差”意為差異。該詞最早見于《宋史·律曆志》,描述冬至點逐年西退導緻曆法推算與實際天象的偏差。古人通過圭表觀測發現,太陽周年視運動一周(一歲)後未完全回到原位置,此差異即“歲差”。參見《漢語大詞典》“歲差”詞條(商務印書館,2012)。


二、現代天文學定義

1.赤道歲差

因日月引力對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攝動,地軸繞黃道軸逆時針旋轉(周期約25,800年),導緻春分點沿黃道每年西移約50.3角秒。此現象由東晉虞喜首次發現,牛頓用力學原理解釋其成因。參見《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學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2.行星歲差

行星引力擾動使地球公轉軌道面(黃道面)緩慢變動,進一步引起春分點位移(每年約0.1角秒),與赤道歲差疊加構成總歲差。現代曆法計算需綜合二者,如《 IAU 2006 歲差模型》。


三、對曆法的影響與應用

歲差導緻恒星年(地球公轉周期)與回歸年(太陽直射點回歸周期)存在約20分鐘差異。北魏《大明曆》首次引入歲差修正節氣推算,現代天文測量中需通過歲差校正天體坐标。例如北極星因歲差更替(約公元14000年織女星将成為北極星)。參見《中國古代曆法》(張培瑜著,科學出版社,2008)。


引用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2
  2. 《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學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3. 《中國古代曆法》,張培瑜,科學出版社,2008
  4. IAU Resolution B1: Definition of Celestial Reference System,2006

網絡擴展解釋

歲差是天文學中的重要概念,指地球自轉軸在空間中的長期緩慢變化現象。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歲差是地球自轉軸受太陽、月球及其他行星引力作用,導緻其指向在空間中緩慢移動的現象。這種運動使地軸以約23.5°的黃赤交角為半徑,描繪出一個圓錐軌迹,周期約為25,800至26,000年。

二、主要表現

  1. 春分點西移:每年春分點沿黃道向西退行約50.2角秒,導緻回歸年(約365.2422天)比恒星年(約365.2564天)短約20分鐘。
  2. 北極星變化:地軸指向的長期偏移使不同曆史時期的“北極星”不同。例如,約12,000年後,織女星将取代勾陳一成為北極星。

三、科學原理

四、曆史發現

五、影響與意義

盡管歲差周期長達數萬年,但對人類社會的直接影響較小,主要用于天文曆法修正和長期天體位置預測。例如,現代農曆和星座劃分需考慮歲差導緻的節氣偏移。

注:部分網頁提到“歲差”被引申為人生波折(如),但此用法非天文學定義,可能為文學比喻。

别人正在浏覽...

把晤擯絕布什蠶蟻長違扯蛋琛闆橙皮沖眇鹑贲雕騰訂交耳聞不如眼見煩溽工丁公鑒溝池鼓談後軌毀落惠心假戲真做解推疾困鏡發泾濁渭清赍投具呈居經駿桀寬情瀾倒廊庑澇疏旱溉雷菌靈茅流水席龍王砻斵美聯社虐谑普率千裡客清單乳節喪假三戶亡秦生性沈井折契衰仔疏澀樹薯粟飯宿田翁天倪隗俄梧榎相醢洩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