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歲差的意思、歲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歲差的解釋

[precession of the equinoxes] 地軸繞着一條通過地球中心而又垂直于黃道面的軸線的緩慢圓錐運動,周期為26000年,由太陽、月球和其他行星對地球赤道隆起物的吸引力所造成;結果是春分點逐漸向西移動

詳細解釋

由于太陽和月亮的引力對于地球赤道的微小影響,使地軸在黃道軸的周圍作圓錐形運動,慢慢向西移動,約二萬六千年環繞一周,同時使春分點以每年50.2角秒的速度向西移行。這種現象叫做歲差。我國最早定出較為精确歲差值的是 晉 代的 虞喜 ,得出“五十年退一度”的結論,使我國的曆法較早地區分了恒星年和太陽年。最早計算歲差的曆法是 祖沖之 的《大明曆》《隋書·藝術傳·張胄玄》:“ 宋 祖沖之 於歲周之末,創設差分,冬至漸移,不循舊軌。每四十六年,卻差一度。”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象數一》:“ 漢 世尚未知黃道歲差。至 北齊 張子信 方候知歲差。”《元史·曆志一》:“至 晉 虞喜 、 宋 何承天 、 祖沖之 ,謂歲當有差,因立歲差之法。”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傑歸真》:“蓋天行至健,确然有常,本無古今之異。其歲差盈縮遲疾諸行,古無而今有者因其數甚微,積久始著。”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歲差是天文學中的重要概念,指地球自轉軸在空間中的長期緩慢變化現象。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歲差是地球自轉軸受太陽、月球及其他行星引力作用,導緻其指向在空間中緩慢移動的現象。這種運動使地軸以約23.5°的黃赤交角為半徑,描繪出一個圓錐軌迹,周期約為25,800至26,000年。

二、主要表現

  1. 春分點西移:每年春分點沿黃道向西退行約50.2角秒,導緻回歸年(約365.2422天)比恒星年(約365.2564天)短約20分鐘。
  2. 北極星變化:地軸指向的長期偏移使不同曆史時期的“北極星”不同。例如,約12,000年後,織女星将取代勾陳一成為北極星。

三、科學原理

四、曆史發現

五、影響與意義

盡管歲差周期長達數萬年,但對人類社會的直接影響較小,主要用于天文曆法修正和長期天體位置預測。例如,現代農曆和星座劃分需考慮歲差導緻的節氣偏移。

注:部分網頁提到“歲差”被引申為人生波折(如),但此用法非天文學定義,可能為文學比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歲差

歲差(suì chā)是一個漢字詞,由“歲”和“差”兩個字組成。

“歲”字由“禾”和“上”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是6劃,從左到右依次為橫、豎、撇、捺、撇、橫。

“差”字由“工”和“巳”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是7劃,從上到下依次為豎、撇、豎、撇、捺、撇、橫。

“歲差”一詞來源于天文學,表示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和地球自轉産生的年動差。具體來說,它是指地球公轉軌道上的兩個重要定點——春分點和秋分點在一年中的位置産生的周期性變化。

在繁體中,歲差的寫法是「歲差」,字形稍有不同。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歲差的寫法略有變化,用的是老式字體。它的寫法是「歲差」。

以下是一個關于歲差的例句:
每年地球圍繞太陽運行一周後,春分點和秋分點的位置會發生微小的改變,這就是歲差。

和歲差相關的詞組有:
歲差現象、歲差歲差調、歲差方程。

和歲差意義相近的詞有:
年動差、春分點、秋分點。

和歲差意義相反的詞有:
恒星年、恒星時間。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