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隱瞞。 漢 桓寬 《鹽鐵論·憂邊》:“吾聞為人臣者盡忠以順職,為人子者緻孝以承業。君有非則臣覆蓋之,父有非則子匿逃之。”
(2).潛逃。 康有為 《大同書》辛部第十四章:“以貧困之故則不能忍,不能忍則有竊盜、騙劫、贓私、欺隱、詐僞、偷漏、恐吓、科斂、佔奪、強索、匿逃、賭6*博之事,甚者則有殺6*人者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匿逃漢語 快速查詢。
“匿逃”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nì táo,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故意掩蓋事實或真相,使其不被發現。這一含義出自漢代桓寬的《鹽鐵論·憂邊》:“君有非則臣覆蓋之,父有非則子匿逃之”(君主有過失時臣子會掩蓋,父親有過失時兒子會隱瞞)。
指暗中逃跑以逃避責任或法律制裁。例如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到的“貧困者因無法忍受而竊盜、騙劫、匿逃”等行為。
“潼關失守後……宮嫔哭着散匿逃亡。”
如需更多用例或完整釋義,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匿逃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匿”和“逃”兩個部分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匿”字的部首是“匸”,總筆畫數為4。
“逃”字的部首是“辵”,總筆畫數為10。
來源:
“匿逃”二字來源于古代漢語,形容某人隱匿逃走的行為。
繁體:
繁體字為“匿逃”。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匿逃”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例句:
1. 他收到了來自警方的傳票,于是匿逃了起來。
2. 她為了逃避婚姻束縛,決定匿逃到外地。
組詞:
組成“匿逃”的相關詞彙有:逃亡、逃隱、逃避、躲藏。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逃走、潛逃、逃離、遁逃。
反義詞:
反義詞有:到達、到來、歸來、返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