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rder about]∶迫使;使喚
不堪驅使。——《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不堪母驅使。
供驅使
(2) [prompt;urge]∶推動
為好奇心所驅使
(3) [send sb. on an errand or mission;dispatch]∶差遣;派用
年在方剛,適可驅使
(1).差遣;役使。《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十三·焦仲卿妻》:“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 唐 韓愈 《應所在典貼良人男女等狀》:“右準律,不許典貼良人男女作奴婢驅使。” 清 顧炎武 《拽梯郎君祠記》:“方東兵之入 遵化 ,薄京師,下 永平 而攻 昌黎 也,俘掠人民以萬計,驅使之如牛馬。” 郭沫若 《高漸離》第二幕:“陛下有什麼驅使?”
(2).調遣;使用。《三國志·吳志·張昭傳》:“夫為人君者,謂能駕禦英雄,驅使羣賢。” 清 吳偉業 《庚子八月訪同年吳永調于錫山有感賦贈》之三:“酒杯驅使從無分,書卷消磨絶可憐。” 魯迅 《書信集·緻羅清桢》:“而顔面軟弱,拳頭過大,尤為非宜,此種畫法,隻能用為象征,偶一驅使。”
(3).推動;支配。 洪深 《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第二章四:“每人隻被一種熱烈的情緒--不論是貪婪、戀愛、怨恨或是複仇--所驅使着。”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十三章:“當 郭振山 顯得無能為力, 梁生寶 出來試圖控制 蛤蟆灘 局面的時候,他僅僅出于一種黨性要求和感情驅使。”
“驅使”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迫使;使喚
指通過命令、強制或激勵手段,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行動。例如:“不堪驅使”(出自《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表示無法承受被強制使喚。
推動
指受某種内在或外在力量的影響而行動。例如:“為好奇心所驅使”,表示好奇心成為行動的動力。
差遣;派用
多用于上級對下級的任務分配,如“適可驅使”表示根據能力派遣人員。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出處,可參考《玉台新詠》《三國志》等古籍,或現代作家作品。
驅使(qū shǐ)是一個動詞,表示推動、強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意願行動。
驅使的部首是馬(mǎ),總共有11個筆畫。
驅使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驅”表示趕、催促等含義,“使”表示使喚、命令等含義,兩個字合在一起就表示驅動、強迫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行動。
繁體字形版本的驅使為「驅使」。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驅使的寫法可以有所不同。例如,根據金文,驅可以寫作「夋」,使可以寫作「勿」。
1. 他驅使員工加班加點完成了這個項目。
2. 我不願意驅使别人做我自己都不願意去做的事情。
驅動、驅策、驅逐、驅散、驅除。
驅使的近義詞包括:驅動、驅逐、驅策。
驅使的反義詞包括:服從、聽從、順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