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诘駁的意思、诘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诘駁的解釋

問難和辯駁。 清 劉大櫆 《<張讷堂詩>序》:“憶昔與 中畯 遊,時至其邸舍,評量今古,詰駁是非,或飲酒留連至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漢語詞典視角下的“诘駁”釋義

诘駁是一個具有書面語色彩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質問并駁斥。它指在辯論、考據或審查過程中,對對方的觀點、論據或記載提出疑問并進行反駁。

詳細釋義與用法

  1. 本義與核心:

    • 诘 (jié): 本義為追問、責問、盤問。《說文解字》釋诘為“問也”。引申為查究、追究。
    • 駁 (bó): 本義指馬毛色不純。引申為顔色混雜、成分不純。在辯論語境中,主要指辯正是非,提出異議,否定對方的意見或觀點。
    • 合成義: “诘駁”結合了“诘”的追問質疑和“駁”的辯正否定兩層意思,強調通過提出尖銳的問題來揭露對方觀點或論據的漏洞、矛盾或錯誤,進而達到駁斥的目的。其過程往往帶有較強的論辯性和批判性。
  2. 語境與應用:

    • 學術考據: 在曆史研究、文獻校勘、訓诂學等領域,“诘駁”常用于指學者對前人記載、注釋或觀點的質疑和辯駁。例如:“清代學者對古籍中的諸多記載進行了詳盡的诘駁。”
    • 法律訴訟/辯論: 在法庭辯論或正式論辯中,指一方對另一方陳述的事實、證據或法律適用的質疑和反駁。例如:“律師對證人證詞的關鍵細節進行了有力的诘駁。”
    • 審查批評: 指對文章、理論、政策等提出疑問和批評意見。例如:“該報告發表後,引發了學界廣泛的讨論和诘駁。”
    • 日常讨論(較少用): 在非常正式或嚴肅的讨論中,指對他人意見的深入質疑和反駁。

權威來源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對“诘駁”的釋義為“訊問辯駁”。該詞典是當今規模最大、釋義最全的漢語語文詞典,具有極高的權威性。其編撰彙集了衆多語言學專家的研究成果。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具體條目可查閱該詞典第7卷第1440頁(僅供參考,實際頁碼可能因版本略有差異)。
  2. 《辭海》(第七版): 雖未直接收錄“诘駁”詞條,但對“诘”和“駁”的釋義(“诘:責問;追問。”、“駁:①…②辯正是非;否定他人的意見。”)清晰支持了“诘駁”的合成義。作為綜合性大型辭書,《辭海》的釋義具有廣泛認可度。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3. 古代文獻用例佐證:
    • 《明史·職官志一》: “(六科)掌侍從、規谏、補阙、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頒之;有失,封還執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類抄出,參署付部,駁正其違誤。” 雖然此處用“駁正”,但其“批駁糾正”之意與“诘駁”的駁斥義相通,體現了官方文書審查中的類似行為。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清代編纂《四庫全書》時,館臣對收錄書籍的考辨評論中,常包含對前人觀點的诘駁。例如在考證書籍真僞、作者、内容時,多有“某某說未确,今駁正如下…”或對某觀點進行詳細質疑辯難的表述,此即“诘駁”的實踐體現。來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相關條目(可通過古籍數據庫如中國基本古籍庫查詢具體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

“诘駁”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jié bó,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通過質問和辯駁的方式,指出對方觀點或言論中的錯誤或不合理之處。核心在于“質疑”與“反駁”的結合,強調用邏輯或事實進行批判性對話。


構成解析

  1. 诘(jié):本義為追問、責問,如“诘問”“反诘”。
  2. 駁(bó):意為反駁、否定,如“批駁”“駁斥”。
    二字組合後,形成一種“先質疑再反駁”的互動過程。

用法與示例


近義詞與關聯詞


權威性說明

該詞在《漢語辭海》《滬江線上詞典》等工具書中均有收錄,釋義以“問難和辯駁”為核心,不同來源表述高度一緻。如需進一步查閱,提供的古籍原文或詞典鍊接。

别人正在浏覽...

奧林匹克格言包月變轉宸明從一而終觕砺擔不起蕩流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契雕世刁唆多力二莊嚴訛衍飛架風荷改變改曆甘拜下風稾人官銜骨竅皓翁後天華坊笳鼓之徒讦誕勁草祭壇舊歡郡馬開花結實窾木坤極闊悉攬引林海雪原六夢魯薄馬鹿易形煤掌排奪評覈貧相橋接陗直清霁熱際霜行草宿説來話長絲履四緻撻擊套換外揚文獸文杏戊夜閑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