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三:“ 漢武帝 時,西海國有獻膠五兩者,帝以付外庫,餘膠半兩,西使佩以自隨。後從 武帝 射於 甘泉宮 ,帝弓弦斷,從者欲更張弦,西使乃進,乞以所送餘香膠續之……終日不斷。帝大怪,左右稱奇,因名曰續弦膠。”後以“膠續”為妻死續娶之稱,故亦曰“續弦”。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天緣巧合》:“弟既喪偶,胡不早為膠續,虛此韶年。”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翠》:“公大憂,急為膠續以解之,而公子不樂。”
“膠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典故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膠續”源自晉代張華《博物志》中的記載:漢武帝時,西海國獻上一種名為“續弦膠”的神奇物品。弓弦斷裂後,用此膠可瞬間接續如新,且更加牢固。漢武帝曾親自驗證其功效,驚歎不已,因此命名該膠為“續弦膠”。
後世以此典故引申出“膠續”一詞,比喻男子在妻子去世後續娶的行為,與“續弦”同義。例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小翠》中寫道:“公大憂,急為膠續以解之”,即用“膠續”代指再娶。
該詞多用于古典文學或雅言中,帶有委婉含蓄的表達色彩。例如清代宣鼎在《夜雨秋燈錄》中勸人續娶時稱:“胡不早為膠續,虛此韶年”,既保留了典故的意象,又符合文雅語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博物志》原文(見)及清代小說例證(見)。
膠續是一個漢字詞,它包含了兩個部首,分别是“⺼”和“巠”。它的總筆畫數是11畫。
膠續這個詞源于《說文解字》。它的本意是膠黏續附着物,特指膠黏續附着在一起。引申義上,膠續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相互連接、銜接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膠續的寫法為「膠續」,字形上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膠續也存在着一些變化。清代的《康熙字典》将膠續拆分成了兩個獨立的漢字:“膠”和“續”。但後來在新字形規範中,又将這兩個字重新合并為膠續。
以下是一些使用膠續的例句:
1. 這種膠續能牢牢地将兩個物體粘連在一起。
2. 我們需要找到一個膠續的方法,将這兩個問題解決。
一些與膠續相關的組詞包括:
1. 膠黏續附:意為貼合在一起。
2. 銜接:意為連接。
3. 連結:意為銜接、連接。
4. 紐帶:意為連接的紐帶。
一些膠續的近義詞包括:
1. 緊密:意為緊密連接。
2. 黏合:意為黏合物體在一起。
3. 牢固:意為結實、牢靠。
與膠續相反的反義詞是:
1. 分離:意為分散離開。
2. 斷裂:意為斷開、破裂。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對于膠續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它是一個形容事物相互連接、銜接的狀态的詞彙,可以用來形容物體之間的黏附,也可以用來形容問題的解決或者事物的連接。同時,還與一些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有着緊密的聯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