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取拙的意思、取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取拙的解釋

猶守拙。自謙之詞。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誠謬會以取拙,且欣然而歸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取拙”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向一種主動選擇或保持質樸、笨拙狀态的行為或态度。以下從詞典釋義與文化意蘊兩個層面進行詳細闡釋: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解析

    • 取:本義為“拿取”“選擇”,引申為主動采取某種行為或态度。
    • 拙:指笨拙、不靈巧,與“巧”相對,常含質樸、自然之意。

      結合二者,“取拙”即主動選擇笨拙、質樸的方式處世,強調摒棄機巧,回歸本真。

  2. 詞典定義

    據《漢語大詞典》,“取拙”釋義為:

    以笨拙自處,不尚機巧。

    此定義凸顯其作為謙辭或處世哲學的雙重屬性,既可用于自我謙稱,亦代表一種反世俗智慧的生存策略 。


二、文化意蘊與哲學根源

  1. 道家思想的體現

    “取拙”與道家“大巧若拙”(《道德經》)一脈相承,主張外在的笨拙蘊含内在的大智慧。例如:

    聖人“去甚、去奢、去泰”,以拙守道(《道德經·第二十九章》)。

    這種“守拙”是對過度智巧的批判,追求自然無為的境界。

  2. 儒家倫理中的謙德

    在儒家語境中,“取拙”體現謙遜美德。如《論語》倡導“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以言語的笨拙反襯行動的笃實 。士人常以“拙”自況(如陶淵明“性剛才拙”),表達不慕榮利的操守。

  3. 文人精神的符號

    古代文人将“取拙”升華為對抗世俗化的精神武器。蘇轼“守愚子弟空潛傳,抱拙文人終不仕”之句,即以“拙”明志,拒絕迎合權貴 。這種選擇成為士大夫階層的精神标識。


三、實際用法與語境


四、經典文獻例證

  1.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文子曰:‘……伯有汰侈而愎,子皙好在人上,莫能相下也。取其直而棄其拙,可乎?’”

    此處“棄其拙”反襯“取拙”的價值取向 。

  2. 陶淵明《歸園田居》: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守拙”即“取拙”的同質表達,成為隱逸文化的經典符號。


“取拙”遠非簡單的“笨拙”之義,而是融合哲學思辨、倫理選擇與審美理想的複合概念。它既是中國文化中反異化的智慧結晶,亦是士人精神世界的永恒錨點。理解該詞,需置于儒道互補的框架中,方能窺其深意。

網絡擴展解釋

“取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二、出處與文學引用

三、用法與語境

四、現代應用

五、關聯擴展

“取拙”是一個兼具謙遜表達與文化意蘊的古典詞彙,其内涵可通過陶淵明的詩文和傳統謙辭文化進一步理解。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用例,可參考、4、5中的《感士不遇賦》相關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豳什晨裝螭頭傳龜襲紫傳騎大好老膽俞大顯身手地寶地椒地震烈度東坡紙鵝梨煩悁諷糾貫獄衡慮困心橫術紅溜溜槐色畫面簡定晈潔勦浄醮壇警勉集訓課命口大藍青老面老牛拖破車列祖列宗眠睡派力司骈門連室菩薩哥兒骞蕩喬松秦帝女清集裙帶風讓威人樂瑟瑟枕沈麝射天事别士庶受禅四更汜人騰告天合脫腕晚香委法鄉戶小市謝公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