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拙的意思、取拙的詳細解釋
取拙的解釋
猶守拙。自謙之詞。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誠謬會以取拙,且欣然而歸止。”
詞語分解
- 取的解釋 取 ǔ 拿:索取。取書。取款。竊取。 選擇:選取。取材。取景。取道。取樣。 采用:采取。聽取。吸取。可取。取精用弘。 得到,招緻:獲取。取經。取償。取悅。 消去:取消。取締。 與予去存棄舍送 筆畫數
- 拙的解釋 拙 ō 笨,不靈巧:笨拙。弄巧成拙。拙劣。 謙辭,稱自己的:拙作。拙見。拙筆。拙著。 巧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取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 核心解釋:“取拙”意為“守拙”,即以笨拙自居,常用作自謙之詞。其中“取”表示采取或保持某種狀态,“拙”指笨拙、不靈巧,在此語境中帶有謙遜的意味。
二、出處與文學引用
- 古代文獻:該詞最早見于晉代陶淵明的《感士不遇賦》:“誠謬會以取拙,且欣然而歸止。”此句表達了作者在仕途遇挫後選擇退隱、安于質樸生活的态度。
三、用法與語境
- 謙辭功能:古代文人常用“取拙”表達對自身能力或成就的謙遜态度,例如稱自己的作品為“拙作”,觀點為“拙見”等。
- 引申含義:除自謙外,也可暗含隱逸、不争的處世态度,與道家“大巧若拙”的哲學觀有一定關聯。
四、現代應用
- 使用場景: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取拙”,但“拙”字仍廣泛用于謙辭,如“拙筆”“拙譯”等。
五、關聯擴展
- 字義延伸:“拙”單獨使用時,可表示笨拙(如“弄巧成拙”),或作為謙稱(如“拙荊”指妻子)。
“取拙”是一個兼具謙遜表達與文化意蘊的古典詞彙,其内涵可通過陶淵明的詩文和傳統謙辭文化進一步理解。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用例,可參考、4、5中的《感士不遇賦》相關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取拙的詞義
《取拙》是一個成語,意為取得拙笨之才。在此指通過努力和學習來獲得技能或能力。
取拙的部首和筆畫
《取拙》的部首是手(扌)和攸(㠯),共有8個筆畫。
取拙的來源
《取拙》最早見于《禮記·學記》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是戰國時期的學者孔子弟子顔淵。他在文章中講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提出了取拙的觀念。
取拙的繁體字
《取拙》的繁體字為「取拙」。
取拙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取拙」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
取拙的例句
1. 他通過不懈的努力,終于取得了學業的成功,真是取拙之功。
2. 學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通過取拙,勤奮學習才能獲得進步。
取拙的組詞
取拙沒有常見的組詞。
取拙的近義詞
取拙的近義詞有勵志、奮發、勤學等。
取拙的反義詞
取拙的反義詞有取巧、怠惰、敷衍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