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王燒柴祭天。《晉書·慕容垂載記》:“ 垂 定都 中山 ,羣僚勸即尊號,具典儀,修郊燎之禮。”
郊燎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基本含義
指帝王燒柴祭天的儀式,屬于古代重要的祭祀活動。例如《晉書》記載慕容垂定都中山後,“修郊燎之禮”,即通過焚燒柴火向上天傳達敬意,祈求國泰民安。
引申含義
在特定語境中,郊燎被引申為以烽火傳遞求救信號。這種用法源于古代戰争時通過點燃郊外燎火向遠方求援的通訊方式,後泛指向外界發出緊急信號的行為。
曆史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晉書·慕容垂載記》,後成為描述帝王祭祀的典型用語。例如“羣僚勸即尊號,具典儀,修郊燎之禮”(《晉書》),體現了禮儀的莊重性。
近義詞與相關概念
與“郊祀”“燎祭”等詞相關,均指向古代祭祀文化中的火祭儀式,但郊燎更強調郊外焚燒柴火的特定形式。
提示:若需深入考證曆史細節,可參考《晉書》原文及查字典的釋義差異。
郊燎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括“郊”和“燎”兩個字。下面将對郊燎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解釋。
郊燎的意思是在郊外點燃火焰,代表照亮郊外的意思。它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通常用于描述夜晚在郊外燃起的火焰,給人們提供光亮。
郊的拆分部首是阜,它共有7個筆畫;燎的拆分部首是火,它共有8個筆畫。
郊燎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詩經》中的一句詩:“神之格思,四方有燎。”這句詩意味着神靈的心思遍及四方,隨時都有火焰照亮。燎在繁體字中寫作“燎”。
在古代,燎這個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候的寫法為“燎”,由“炁”和“尞”的組合構成。
1. 夜晚郊燎照亮了整個山野,猶如白晝一般明亮。
2. 在古代,人們在郊外點燃郊燎,以驅趕惡靈。
郊燎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新的詞語,例如:“郊燎煙火”、“郊燎明滅”等。
郊燎的近義詞包括“郊外照明”,“郊外明亮”等。而它的反義詞可以是“黑暗”、“無光”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