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嶽母。《爾雅·釋親》:“妻之父為外舅,妻之母為外姑。”《釋名·釋親屬》:“妻之父曰外舅,母曰外姑。言妻從外來,謂至己家為歸,故反以此義稱之。” 唐 李商隱 有《為外姑隴西郡君祭張氏女》文。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五:“婿謂婦之父曰外舅,婦之母曰外姑。” 清 梁章鉅 《稱謂錄·妻之父》:“案 汪氏 堯峰 曰:‘男子謂妻父曰外舅,母曰外姑……彼以我母為姑,我亦從而姑之,懼其同於父黨也,故别曰外姑。’”參見“ 外舅 ”。
“外姑”是中國古代對特定親屬關系的稱謂,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較為統一,以下是詳細解釋:
“外姑”指妻子的母親,即現代漢語中的“嶽母”。該詞由“外”和“姑”組成:
唐代李商隱曾撰寫《為外姑隴西郡君祭張氏女》,宋代趙彥衛在《雲麓漫鈔》中亦沿用此稱。
“外姑”是古代對嶽母的特定稱謂,其定義在經典文獻中高度一緻,現代語境下主要用于學術或曆史研究。
意思:外姑是指丈夫的姑母,也就是丈夫的母親的姐妹。
拆分部首和筆畫:外姑的拆解部首為女字旁和土字旁,共計7個筆畫。
來源:外姑一詞源于漢語中的家庭關系稱謂。外姑是由“外”和“姑”兩個字組成,意指丈夫的母親的姐妹。
繁體:《外姑》的繁體字為「外姑」。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外姑沒有發生較大的變化,仍然是由外和姑兩個字組成。
例句:
1. 我丈夫的外姑是一個非常慈祥的人。
2. 外姑對我們家庭的經濟狀況非常關心。
3. 外姑和外婆是姐妹,所以相處得非常親近。
組詞:
1. 外姑媽:指丈夫的母親的姐妹,與自己的母親稱為外姑媽。
2. 外姑表:指丈夫的母親的姐妹和表姐妹,稱為外姑表。
3. 外姑舅:指丈夫的母親的姐妹和舅舅,稱為外姑舅。
近義詞:姑母、姨母。
反義詞:姑婆、内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