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欺騙迷惑。 漢 焦贛 《易林·革之坎》:“華言風語,亂相誑誤,終無兇事,安寧如故。”《三國志·魏志·公孫度傳》“ 淵 遣使南通 孫權 ”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韋昭 《吳書》:“今 魏 家不採録忠善,褒功臣之後,乃令讒譌得行其志,聽 幽州 刺史、 東萊 太守誑誤之言,猥興州兵,圖害臣郡。”《資治通鑒·唐睿宗景雲二年》:“議者鹹稱 太平公主 令胡僧 慧範 曲引此曹,誑誤陛下。”
“诳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欺騙迷惑,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基本解釋
“诳誤”讀作kuáng wù(注意:部分網頁誤标為“kuáng hài”,應為“wù”),指通過虛假言行欺騙他人,使其産生錯誤認知或陷入迷惑狀态。例如《易林·革之坎》提到“華言風語,亂相诳誤”,即用浮誇言辭擾亂對方判斷。
字詞構成分析
文獻使用實例
該詞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政治或人際欺騙行為。例如《三國志·魏志·公孫度傳》注引韋昭《吳書》提到“诳誤之言”,指他人用虛假言論損害自身名譽。
注意要點
如需進一步探究該詞的經典用例,可參考《易林》《三國志》等文獻。
诳誤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欺騙、誤導、說假話。當一個人故意用不實的言語、行為或手段來引導他人誤解或相信虛假的事物時,我們可以說他诳誤了他人。
诳誤由“讠”和“㔾”兩個部分組成。其中,“讠”部表示言語,而“㔾”部是聲符旁,表示有關聲音的事物。诳誤的總筆畫數是15畫。
诳誤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中,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的意思基本保持不變,隻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使用頻率逐漸減少。
诳誤的繁體字是「詿誤」。
在古代,诳誤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金文和篆文時期,诳誤的寫法可能更加簡化或有所變化。然而,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進一步研究和确認。
1. 他诳誤了我,讓我相信了一個虛假的事實。
2. 老師警告學生們不要被同學的诳誤所蒙蔽。
以下是與诳誤相關的一些詞語:
诳騙、诳言、誤導、欺騙、虛假、不實、騙局、詐騙。
近義詞:欺騙、騙取、蒙蔽、瞞騙。
反義詞:真實、誠實、坦率、真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