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驳尧的意思、驳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驳尧的解释

亦作“駮尧”。指 汉 光武帝 议郊祀, 杜林 力驳祀 尧 事。《后汉书·杜林传》:“明年,大议郊祀制。多以为 周 郊 后稷 , 汉 当祀 尧 。詔復下公卿议。议者僉同,帝亦然之。 林 独以为 周 室之兴,祚由 后稷 , 汉 业特起,功不缘 尧 。祖宗故事,所以因循。定从 林 议。” 五代 李瀚 《蒙求》诗:“ 寿王 议鼎, 杜林 駮 尧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驳尧”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和权威辞书进行解读。以下是基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进行的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驳尧”由“驳”与“尧”组合而成:

  1. 驳(駁)

    • 本义:指马毛色不纯(《说文解字》:“驳,马色不纯”),引申为“混杂”“辩驳”“否定”等义。
    • 语境义:此处取“辩驳、批判”之意,强调对某种观点或人物的质疑。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第12卷,第267页。

  2. 尧(堯)

    • 专指:中国上古圣王,五帝之一,儒家典籍中象征德治典范(《尚书·尧典》载其“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 象征义:代表传统推崇的完美君主形象,后成为“圣王”的代称。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2版,第1780页。

合成词义:

“驳尧”指对尧的权威或传统评价提出批判性见解,常见于古代思想争鸣中,尤指法家等学派对儒家圣王叙事的质疑。


二、历史语境与思想背景

该词集中体现于战国至汉初的思想论战:

  1. 法家对儒家的挑战

    法家主张“世异则事异”,反对盲目崇古。如《韩非子·显学》直言:“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质疑儒家对尧的完美化描述。

    来源: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 道家对圣王的解构

    《庄子·盗跖》借盗跖之口批尧:“尧不慈,舜不孝”,指出尧舜时代存在权力斗争,反映道家对儒家圣王叙事的颠覆。

    来源: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09年。


三、文化意义

“驳尧”现象揭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核心命题:


四、现代学术引用

当代研究强调“驳尧”的思想史价值:

“法家将尧舜拉下神坛,实为推行‘不期修古’的变法理论张本。”(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

来源: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


结论

“驳尧”作为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批判性话语,本质是对传统圣王崇拜的理性反思,反映了先秦思想多元争鸣的特质。其价值不仅在于词义本身,更在于它承载的中国古代思想解构与重建的深层逻辑。

网络扩展解释

“驳尧”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种主要解释,其含义和来源存在差异:

一、典故性解释(质疑权威)

根据,该词源自尧舜时期的传说。尧作为贤明君主,曾用“驳舜之言”反驳丹朱的质疑,表达坚持原则的态度。因此,“驳尧”被引申为质疑权威、否定传统观念的行为,常用于形容对既有权威的理性挑战。

二、历史事件解释(反对祀尧)

根据,该词特指东汉杜林反对汉光武帝祭祀尧的事件。杜林认为周朝因后稷兴起,而汉朝功业与尧无关,最终说服光武帝放弃祀尧。此典故见于《后汉书·杜林传》和五代李瀚《蒙求》诗,成为“依据历史实际否定盲目效仿”的典型案例。


补充说明

  1. 词性差异:前者为成语用法,后者为特定历史事件指代。
  2. 现代使用:当代语境中多采用第一种引申义,第二种更多见于历史文献分析。
  3. 注意混淆:部分资料可能将两种解释混合,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鹌鹑骨饳儿抱腰绿绷冬毕辜不咸不淡才峰侪类禅客乘务员舂容大雅椽头烧饼纯谨刺戒啐饮遁音扼喉抚背阸穷封公風雨燈服卉抚今痛昔宫教工人周刊公余沽酒孤辔海土禾茇合聚璜渚焦竭焦坑佼人接踵比肩禁奥金夷卷帘门句留抗坠看人眉睫兰谱老圃疠疵梨园行猫鼠同处鸣鼓而攻平熟起联清现舍短録长申复舌言事不师古守祀踏路同直屯集外慕乡进县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