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祭盤的意思、祭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祭盤的解釋

古代舉行路祭所設的祭台。 唐 大曆 年間盛行一種路祭送葬儀式,送葬人在靈車行經的道旁搭建露天祭台,内陳設祭品及諸種戲劇人物的塑像。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道祭》:“ 大曆 中, 太原 節度 辛雲京 葬日,諸道節度使使人脩祭, 範陽 祭盤最為高大。刻木為 尉遲鄂公 與 突厥 鬭将之戲,機關動作,不異于生。”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道祭》:“又停車設 項羽 與 漢高祖 會 鴻門 之象,良久乃畢。縗絰者皆手擘布幕,收哭觀戲。事畢,孝子陳語與使人:‘祭盤大好,賞馬兩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祭盤,漢語詞彙,指古代祭祀儀式中用于盛放祭品的專用盤狀器皿。其核心含義與功能可從以下方面闡釋:

一、基本定義與用途

祭盤是傳統祭祀禮儀中陳設供品(如牲肉、五谷、果品等)的禮器。其形制通常為淺腹、平底的盤狀結構,材質涵蓋青銅、陶瓷、木器等,需符合“潔、淨、莊”的祭祀要求。主要功能為承載祭品以獻享神靈或祖先,體現“敬天法祖”的文化内核。

二、形制與禮制特征

  1. 形制演變

    商周時期青銅祭盤多帶高圈足(如西周“虢季子白盤”),漢代漸趨簡化為平底盤式。尺寸與紋飾依祭祀等級定制,如天子用“玉飾蟠螭紋”,士大夫用“素面陶盤”。

  2. 禮制規範

    《周禮·天官》載:“祭祀共其彜器”,規定祭盤需與簋、豆等禮器組合使用,擺放方位遵循“左祖右社”制度,體現“器以藏禮”的倫理秩序。

三、文化象征意義

祭盤作為溝通人神的媒介,其“承奉”功能被賦予哲學内涵:

四、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境下,“祭盤”一詞多見于曆史文獻研究與民俗學領域,如地方祭祀儀式中的“三牲祭盤”,或引申指代紀念性活動中陳列獻花的盤狀容器,保留“敬獻追思”的核心語義。


權威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祭器"條目釋義
  2. 《中國青銅器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陳佩芬著
  3.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鄭玄注,賈公彥疏
  4. 《禮記譯解》(中華書局)王文錦譯解

    注:建議讀者查閱專業辭書或考古報告獲取更詳實考據。

網絡擴展解釋

“祭盤”一詞主要有兩種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義演變來理解:

一、古代路祭的祭台(主流解釋)

  1. 曆史背景
    唐代大曆年間盛行路祭送葬儀式,送葬者會在靈車途經的道旁搭建露天祭台,稱為“祭盤”。這種習俗在《封氏聞見記》中有詳細記載,如範陽節度使的祭盤規模宏大,甚至用機關木偶模拟尉遲恭與突厥戰鬥的場景。

  2. 結構與用途
    祭盤上陳設祭品、戲劇人物塑像等,兼具祭祀與表演功能,旨在彰顯逝者地位并表達哀思。部分祭盤設計精巧,如唐代太原節度使辛雲京葬禮中的祭盤高達數十尺。

二、成語中的比喻義(較少見)
現代少數詞典将其引申為“虛情假意的表面功夫”,比喻僅做形式化的禮儀而無真心實意。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是後起的衍生含義。

總結
“祭盤”原指唐代路祭儀式中的祭台,具有曆史實物性質;其比喻義在現代語境中偶見,但需謹慎使用。建議在涉及古代文化時優先采用第一種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

半印薄褴八師貝阙禀脫操觚超躐騁馬襯貼搥背黛眉箪醪投川段聯迩陿犯壘負怙幹惹骨相佪佪箭壺解剖羁檢九成宮酒厘倦色峻登喀爾巴阡山脈凱澤悃悃闌籬柳汀龍輔門中弭忘拚命貧雇品着前家後繼侵殘清願秦壘辱人三官錢賒賣試表守約施博泷岡表肆矜貪囊騰摧阗門惕然統統團扇瓦罐下車伊始遐暨霞徑閑物消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