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平心定氣 ”。亦作“ 平心易氣 ”。心情平和,态度冷靜。 宋 呂本中 《官箴》:“又如監司郡守嚴刻過當者,須平心定氣與之委曲詳盡,使之相從而後已。”《朱子語類》卷三三:“ 橫渠 論看詩,教人平心易氣求之,到他説詩,又卻不然。”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六》:“凡讀古人文字,務須平心易氣,熟參上下語脈,得其立言本意乃可。”《紅樓夢》第七四回:“ 鳳姐 道:‘太太快别生氣,若被别人覺察了,保不定老太太不知道。且平心靜氣,暗暗訪察,才得确實。’” 清 青城子 《志異續編·李啟文》:“誠能平心靜氣,一念不起,則火無所依,又何從而上炎乎?” 茅盾 《街角的一幕》:“我是不喜歡感情用事的,我們須得平心靜氣來研究。”
“平心靜氣”是一個漢語成語,意為保持心态平和、情緒冷靜,形容人在處理問題或面對矛盾時理性、不浮躁的狀态。
字面拆分
核心含義
指在複雜或沖突的情境中,控制情緒、理性思考,避免被主觀感受或外界幹擾影響判斷。例如:
“遇到争執時,唯有平心靜氣才能找到雙方都接受的解決方案。”
近義詞與反義詞
應用場景
文化背景
該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中庸之道”和“内斂修養”的重視,強調以理性克制感性沖動。
若需在具體語境中運用,可結合實際情況調整表達方式(如正式場合多用“平心靜氣”,口語中可用“冷靜下來”)。
《平心靜氣》是一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在面對困難、争執或挫折時保持冷靜、鎮定的心态。
《平心靜氣》的拆分部首是《片心》(左邊部首是“片”,右邊部首是“心”)和《氵氣》(下面部首是“氵”,上面部首是“氣”)。
根據筆畫來拆分,《平心靜氣》共有14個筆畫。
《平心靜氣》最早出現在《禮記·大學》這本古代經典書中。它體現了古人對于個人修養和處世之道的思考和總結。
《平心靜氣》是《平心靜氣》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些差異。簡化後的現代字體是“平心靜氣”,而古時候的寫法是“平心靜氣”。
1. 在遇到挫折時,我們應該保持平心靜氣,不要過于激動和焦慮。
2. 他在解決争議時總是能夠保持平心靜氣,因此能夠得到大家的尊重和信任。
3. 平心靜氣的思考可以讓我們做出明智的決策,而不是被情緒所左右。
平心、平氣、心靜、靜氣
沉着、冷靜、泰然、鎮定
急躁、激動、亂心、不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