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憲籍的意思、憲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憲籍的解釋

曆書與考績的簿籍。《管子·立政》:“太史既布憲,入籍于太府,憲籍分于君前。” 尹知章 注:“入籍者,入取籍于太府也。憲所以察時令,籍所以視功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憲籍(xiàn jí)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法律與典籍雙重屬性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1. 詞源構成

    "憲"本義指法令、法度,《說文解字》釋為"敏也,從心從目,害省聲"(來源:《漢語大詞典》),後引申為憲法、憲章;"籍"原指記錄名冊的竹簡,《玉篇》載"籍,簿書也"(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二字組合最早見于《周禮》中"憲籍掌邦國之治",特指國家法典的文獻載體。

  2. 基本釋義

    現代漢語中,"憲籍"包含兩重含義:(1)憲法及相關法律文獻的統稱,如《中國憲法制度史》中将曆代法典彙編稱為"憲籍"(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特指記載國家根本制度的典籍,如《唐律疏議》《大明會典》等古代法典體系(來源:《中國法制史》)。

  3. 擴展含義

    在學術研究中,"憲籍"可指代具有憲法效力的曆史文獻,例如《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中收錄的《治邦之道》,被學者視為先秦時期的"憲籍"類文獻(來源:《文物》期刊2023年第5期)。該詞現多用于法學史、古籍研究領域,強調文獻的權威性與制度規範性。

注:因古籍類目引用涉及專業數據庫權限,建議通過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ncpssd.org)或全國圖書館參考咨詢聯盟獲取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憲籍”一詞的解釋存在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不同來源和語境理解:

  1. 古代文獻中的原義(主流解釋) 指曆書與考績的簿籍,出自《管子·立政》。其中:

    • “憲”:指曆書,用于觀察時令節氣(如農時、祭祀等安排);
    • “籍”:指記錄官員政績的簿冊,用于考核官吏功過。 該詞反映了古代國家治理中時間管理與人事管理的結合,如《管子》提到“太史既布憲,入籍于太府”,說明其作為行政文書的重要性。
  2. 現代可能的引申義(少數解釋) 部分現代資料将其拆解為“憲法”與“籍貫/國籍”的組合,強調法律和國家身份(如),但此說法缺乏古籍依據,可能是對詞語的誤讀或新解。


使用建議:

别人正在浏覽...

谙行百弊叢生伯夫百舍保安隊刨身钗分豺狼當路谄容逞強稱能塵刹炊骸道傍之築發鞌服膺贛巨人鈎攝貫盈谷用含嚼含漬畫輪車惶促畫心沍凍昏朝簡用嚼腭搥床嚼吞揭箧探囊姬孔鵑嗁聚脣決窦拉插雷火車邏打率更體馬藍頭馬蹄形牛哀迫生剖疑酺聚卻睡草驅擾讓梨染逆蛇進蓍蔡酸凍田闾體亮聽朝駝囊五石瓠無如奈何五三蟹泉犀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