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名。 唐 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之二:“黃獨無苗山雪盛,短衣數挽不掩脛。” 仇兆鳌 注:“又曰:黃獨,狀如芋子,肉白皮黃,蔓延生,葉似蘿摩, 梁 漢 人蒸食之, 江 東謂之土芋。 陳藏器 《本草》:黃獨,遇霜雪,枯無苗,蓋蹲鴟之類。 蔡夢弼 引别注雲:黃獨,歲飢土人掘以充糧,根惟一顆而色黃,故謂之黃獨。其説是也。” 宋 範成大 《古風送南卿》:“粱肉豈不珍,瀹雪煮黃獨。” 清 趙翼 《連日無蔬菜至平戞買得蘿蔔大喜過望而紀以詩》:“可憐老饕窮,何處得新蔌。每行林壑間,輒思劚黃獨。”
黃獨(學名:Dioscorea bulbifera L.)是薯蓣科薯蓣屬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中文别稱黃藥子、零餘子薯蓣、山慈姑等。其名稱源于《本草綱目》,記載為“莖葉似小桑,根似芋魁,其肉白皮黃,可入藥”。
植物特征:塊莖單生,呈卵圓形或梨形,表皮棕褐色,内部肉質黃色。葉片互生,心狀卵形,葉腋處常生有珠芽(零餘子),可繁殖新植株。花期7-10月,花小,單性,雌雄異株,果序下垂。
藥用價值:黃獨塊莖在傳統中醫中被稱為“黃藥子”,《中藥大辭典》記載其味苦、性平,歸肺、肝經,具清熱解毒、化痰散結功效,可用于瘿瘤、瘡瘍腫毒等症。現代研究表明,其含有薯蓣皂苷、黃藥子素等成分,但需注意塊莖含微量毒性,需遵醫囑使用。
文獻參考:
關于“黃獨”一詞的含義,需根據語境區分其植物學定義和文化引申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黃獨是薯蓣科薯蓣屬多年生纏繞草本植物,學名Dioscorea bulbifera,又稱黃藥子、土芋等。其形态特征包括:
分布與習性:主要生長于我國南方河谷、山谷陰溝及林緣,屬野生植物。
黃獨塊莖為傳統中藥材,性味苦平,功效包括:
在古籍或方言中,“黃獨”偶被引申為孤獨無助的象征。如杜甫詩句“黃獨無苗山雪盛”借植物難覓喻饑寒困境,但此用法現代已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黃獨”主要指藥用植物,建議優先參考植物學及中醫藥定義。若涉及文學意象,需結合上下文分析。更多詳情可查閱《中國藥用植物志》或相關中醫藥典籍。
便羽筆順不偢人長嘯台成持舛斡丹情搭售大雄寶殿多話放大紙方音分豁富衍怫悅割剝根深枝茂觀象刮視聽孤歌孤厲哈密瓜宏材虎旅郊尹解義集管積甲如山謹小慎微九集糾聽浚削钜子口剗拉平遼海利怵陵衍遴擇立像鮎魚配天戕身伐命秋駕趨班阮貂換酒三大政策三香善根師娘霜水遂惔桃笙枉步旺氣無諸台下腰襲常綴瑣謝連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