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伐兵的意思、伐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伐兵的解釋

謂通過兩軍對戰而取勝。《孫子·謀攻》:“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李筌 注:“臨敵對陳,兵之下也。” 梅堯臣 注:“以戰勝。”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伐兵"是源自《孫子兵法》的軍事術語,指通過兩軍正面交戰來擊敗敵人的戰術手段。以下從多角度分析其含義:

  1. 基本釋義
    由"伐"(進攻)和"兵"(軍隊)組成的動賓結構,字面意思是用武力攻擊敵軍。在《孫子·謀攻》中被列為次于"伐謀""伐交"的第三層次戰略,強調通過野戰或正面交鋒取勝。

  2. 戰略定位
    孫子提出軍事策略的優先級序列: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這說明"伐兵"屬于較被動的戰術選擇,需承擔更高傷亡風險。

  3. 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戰争中的常規作戰方式,如:

    • "赤壁之戰中,周瑜伐兵火攻破曹軍"(示例引申)
    • 成語造句:"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伐兵"(《孫子兵法》原文引用)
  4. 現代啟示
    雖然現代戰争形式變化,但其核心理念仍警示決策者:應優先通過謀略和外交解決問題,将直接軍事對抗作為最後手段。

該術語常見于軍事理論讨論和曆史戰例分析中,體現了中國古代"慎戰"的軍事思想。如需查閱原始文獻,可參考《孫子兵法·謀攻篇》及權威注譯本。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伐兵

意思:

「伐兵」一詞指的是使用武力來攻擊敵軍,進行戰争或軍事行動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伐兵」的部首是「人」和「八」,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

「伐兵」來源于古代漢字的演變發展,形聲字中,➕部分表示意義,⺈部分表示音旁。表示「伐兵」的意思。

繁體:

在繁體字中,「伐兵」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伐兵」的寫法可能因地域和個人譜系的不同而有細微差别,但整體意思和現代寫法相似。

例句:

1. 敵軍向我軍發起了伐兵之戰。

2. 這部電影描繪了幾百年前的一場伐兵。

組詞:

伐國、伐敵、兵戈、戰争、攻打

近義詞:

用兵、征戰、打仗

反義詞:

和諧、和平、和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