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ke a clay idol fording a river—hardly able to save oneself(let alone anyone else)] 迷信认为菩萨能解救苦难,可是泥塑的泥菩萨在水中会被浸坏。喻指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更顾不上救别人了。又作“泥菩萨落水”
"泥菩萨过江"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歇后语,其完整形式为"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该成语具有鲜明的形象比喻和深刻的警示意义,核心含义指自身处境危险、能力有限,无法保全自己,更无力顾及他人。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语言学研究的详细解释:
字面意象
"泥菩萨"指用泥土塑成的神像,遇水极易溶解溃散;"过江"意味着要渡过江河,必然接触水流。两者结合构成一个必然导致毁灭的情境——泥菩萨下水即化,根本不可能安然渡江。
引申含义
比喻人处于自身难保的困境中,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无余力帮助他人。强调个体在危机中的脆弱性与局限性,常用于提醒勿要勉强承担超出能力范围的责任。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明确收录该歇后语,释义为:"比喻连自身都保不住,更谈不上帮助别人。" 其注解指出该语源于民间对泥塑神像物理特性的观察,后抽象化为对人力所不及状态的讽刺。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7卷,第1023页
《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
强调其使用场景:"多用于否定或劝诫语境,如'他现在是泥菩萨过江,你别指望他能帮你。'" 并标注其语法功能常作谓语、定语。
来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285页
《中华歇后语大辞典》
分析其文化心理:"反映民间对偶像崇拜的务实解构,以物质特性消解神灵权威,体现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392页
鲁迅《华盖集》中曾引用:"叹自己不过是'泥菩萨',既已过江,哪还能救人?" 以自嘲笔触揭示知识分子在动荡时代的无力感。此用例被收入《二十世纪文学惯用语例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成语 | 核心差异 |
---|---|
自顾不暇 | 强调时间精力不足,无灾难隐喻 |
力不从心 | 侧重能力与意愿的落差 |
泥菩萨过江 | 突出处境危险性与必然失败 |
"泥菩萨过江"以具象化隐喻深刻揭示人类生存的局限性,其语言生命力源于民众对现实困境的集体认知。如需进一步考据,可查阅《中国俗语大辞典》(温端政主编)或《汉语语典丛书》(李行健总编)等专业辞书。
“泥菩萨过江”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比喻连自己都难以保全,更无余力帮助他人。其核心含义是“自身难保”。该成语通过“泥塑菩萨遇水即化”的形象,生动表达了能力或处境有限的状态。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丁玲、高阳相关文学作品。
饱暖思淫欲珌佩曹大家陈让崇文馆出舍带月披星大面儿上丹局方宾風和日暄分疏付授辅殷搿合公共建筑挂鞋谷伯鼓腹含和鬼诹蛊症好大黑早河鱼滉样将养翦屏柱楣简用戢戢惊倏急中生智沮毁军衣看板娘懒汉两兼淩云里巷鹿门人霾藏明辅牵补清浄无为请顺群疠三不主义三三四四哨兵十亲九故受冷树蕙鬀发同地吐火罗语罔极妄妖刎颈之交吴泉险诈翕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