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交往的親戚。《梁書·陸杲傳》:“領軍将軍 張稷 ,是 杲 從舅, 杲 嘗以公事彈 稷 , 稷 因侍宴訴 高祖 曰:‘ 陸杲 是臣通親,小事彈臣不貸。’”
(2).猶通婚。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凡茲四姓,清濁殊流,婚娶通親,飛伏異路,内外宗枝,姻媾不雜。”
“通親”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有交往的親戚
指因聯姻或血緣關系而形成往來密切的親屬。例如《梁書·陸杲傳》中提到:“張稷是杲從舅,杲嘗以公事彈稷,稷因侍宴訴高祖曰:‘陸杲是臣通親,小事彈臣不貸。’”。這裡“通親”強調親屬間的實際聯繫。
通婚
指不同家族或群體之間通過婚姻建立關系。如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印度四姓制度時提到:“婚娶通親,飛伏異路”,說明不同階層通過婚姻聯結。明代詩詞中也有類似用法,例如王世貞的詩句“不煩昭代通親表”,暗含通過婚姻鞏固社會關系的意義。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親”字的詳細釋義(如血緣、親近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工具書。
《通親》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使親戚之間聯繫、交流暢通”。這個詞通常用于形容親戚之間的關系密切、互相交流頻繁的情況。
《通親》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辶”和“亻”。其中,“辶”是走之意,表示動作;“亻”是人的旁部,表示人。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1筆。
《通親》一詞最早出現在《唐律疏議》中,被用于指代親戚之間的聯繫密切。
在繁體字中,通親這兩個字的寫法沒有變化,仍然是“通親”。
通親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基本上,其結構和現代漢字寫法相似,由相同的部首組成。
1. 張三和李四是堂兄弟,他們的家庭經常互通親情。
2. 通過電話、微信等現代通訊工具,我能夠與遠在他鄉的親戚進行通親。
通親關系、通親往來、親戚通親、通親交流
親戚往來、親友通訊、親朋之交
疏遠親戚、失去聯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