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伯牙的意思、伯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伯牙的解釋

春秋 時精于琴藝的人。傳說曾學琴于著名琴師 成連 先生,三年不成。後隨 成連 至 東海 蓬萊山 ,聞海水澎湃、林鳥悲鳴之聲,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從此琴藝大進,終成天下妙手。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相傳均為他所作。見 漢 蔡邕 《琴操·水仙操》。《荀子·勸學》:“ 伯牙 鼓琴而六馬仰秣。” 楊倞 注:“ 伯牙 ,古之善鼓琴者,亦不知何代人。”《呂氏春秋·本味》:“ 伯牙 鼓琴, 鐘子期 聽之。方鼓琴而志在 太山 。 鐘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 太山 。’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 鐘子期 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鐘子期 死, 伯牙 破琴絶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高誘 注:“ 伯 ,姓; 牙 ,名,或作 雅 。” 唐 錢起 《美楊侍禦清文見示》詩:“ 伯牙 道喪來,弦絶無人續。” 明 楊慎 《蘭亭令》:“此乃高山流水之操, 伯牙 復生,不能出其右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伯牙是中國古代音樂文化中的重要人物,本名俞伯牙,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琴師。其名字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一、姓名釋義 "伯"為古代兄弟排行中的長子稱謂,引申為尊長之意;"牙"通"雅",取高雅、精妙之義,合稱體現其音樂造詣的卓越地位(《漢語大詞典》)。

二、曆史典故 伯牙以"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聞名,載于《列子·湯問》及《呂氏春秋》。他善奏七弦琴,唯有樵夫鐘子期能領悟其琴音中的"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之意,二人結為知音。子期亡故後,伯牙破琴絕弦,終生不複鼓,成為知音文化的象征(中華書局《呂氏春秋譯注》)。

三、文化象征

  1. 知音代稱:衍生出"伯牙琴""伯牙弦"等固定詞組,喻指心靈相通的摯友。
  2. 藝術境界:其演奏的《高山》《流水》被載入唐代《神奇秘譜》,1977年《流水》曲譜被刻錄于"旅行者金唱片"送入太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3. 美學符號:在詩詞書畫中常與"琴韻""松風"等意象結合,代表文人精神追求,如王勃《滕王閣序》"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四、學術研究 現代學者通過湖北武漢古琴台遺址、明代朱權《神奇秘譜》等文物考證,确認其曆史真實性及藝術影響力,相關研究論文收錄于《音樂研究》等核心期刊。

網絡擴展解釋

“伯牙”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琴師和文化象征,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一、身份與背景

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上大夫,原籍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他本姓伯,名牙(或作“雅”),而“姓俞名瑞”的說法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的杜撰。他擅長演奏七弦琴,被尊為“琴仙”,既是演奏家也是作曲家。

二、藝術成就

  1. 代表作品
    相傳創作了《高山流水》《水仙操》等琴曲,其中《高山流水》通過音樂描繪自然意境,成為千古絕唱。
  2. 琴藝境界
    《荀子·勸學》記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形容其琴聲精妙到令馬匹停止進食。

三、“知音”典故

伯牙與鐘子期的友誼被載入《呂氏春秋》:

四、文化影響

  1. 成語衍生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伯牙絕弦”象征對友誼的忠誠。
  2. 文學引用
    如王安石詩句“流水高山心自知”,錢起“伯牙道喪來,弦絕無人續”,均借其典故抒懷。

五、姓氏考辨

需注意:伯牙本姓伯,東漢《琴操》、現代《辭源》等均作此記載,“俞伯牙”為後世文學演繹。

别人正在浏覽...

百出白善保母避卧筆意不幹淨不識相裁成場功讒戮成闊乘鸾跨鳳翅鞘次韻湊整兒翠粲登科甲電話铎辰恩環反哺之情翻老賬反棹泛軸風風勢馮嬺當熊分水河山之德泓涵演迤徽纆混營子甲楯簡嚴較短絜長驕惰攪離交情舊恨新愁抗稅老世列氏溫标毛席馬騌匹偶日重光融暢三環路市面失意騰翮同狴同心苣秃的箨筍王府井微故細過下臣相覔獮猴騎土牛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