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獼猴騎土牛 ”。 宋 蘇轼 《戲毛國華長官》詩:“今君滞留生二毛,飽聽衙鼓眠黃紬。更将嘲笑調朋友,人道獮猴騎土牛。”
“猕猴騎土牛”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具有以下核心含義和用法:
該成語的字面意思是猴子騎在耕牛背上,比喻職位晉升緩慢或發展進程遲滞。其出處可追溯至《三國志·魏書·鄧艾傳》引用的《世語》典故,原句為:“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職;猕猴騎土牛,又何遲也。”
核心寓意
通過“猴子無法駕馭耕牛”的意象,暗示能力與職位不匹配,或客觀條件限制導緻晉升困難。例如,唐代李白在《贈宣城趙太守悅》中引用此典:“猕猴騎土牛,羸馬夾雙轅”,形容仕途坎坷。
使用場景
延伸含義
部分文獻(如)提到該成語可引申為“技藝低劣”,但這一用法較少見,主流仍以“晉升緩慢”為核心含義。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三國志》原文或李白詩作(來源:、7、10)。
《獮猴騎土牛》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比喻沒有道德底線,缺乏教養及修養的行為。
拆分部首:犬、猴、馬、牛
筆畫:15畫
《獮猴騎土牛》最早見于宋代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用來形容一個人行為惡劣,沒有道德操守。獮為狡猾之意,猴為粗俗之意,騎土牛為卑俗之意。
獮猴騎土牛
獮猴騎土牛
他的行為就像《獮猴騎土牛》,完全沒有教養和修養。
獮猴、騎土、牛犬
行為惡劣、不修邊幅、行為不端
品行高尚、修養好、道德底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