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匿迹的意思、匿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匿迹的解釋

[go into hiding] 隱藏起來,不露形迹

匿迹江湖

詳細解釋

見“ 匿迹 ”。


亦作“ 匿跡 ”。隱藏起來,不露形迹。《申子·大體》:“故善為主者,倚於愚,立於不盈,設於不敢,藏於無事,竄端匿迹,示天下無為。”《南史·隱逸傳上·惠明》:“藏名匿迹,人莫之知。”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 揚州 有 王生 者,人呼為 王四舅 ,匿跡貨殖,厚自奉養,人不可見。” 太平天囯 宋溶生 《貶妖穴為罪隸論》:“我 天王 奉天伐罪,除暴救民,迅掃羣魔,妖氛幾盡,而乃餘燼猶存,匿迹 燕 省。” 馬南邨 《燕山夜話·為什麼會吵嘴》:“在群衆性的社會運動中,有些壞現象即便匿迹一時,而日久玩生,又可能重新出現。”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匿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1. 基本詞義
“匿迹”指隱藏行蹤、不公開露面,通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主動掩蓋存在痕迹的行為。

2. 文獻出處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戰國時期的《申子·大體》:“竄端匿迹,示天下無為”,指隱藏行為的端倪和蹤迹以體現無為而治。後世如《南史》中“藏名匿迹,人莫之知”進一步強化了其“隱姓埋名”的語境。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4.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描述人物避世、逃避關注或事物消失。如唐代李肇《唐國史補》記載的富商“匿迹貨殖”,即通過隱藏身份經商。

提示:需注意語境差異。例如“匿迹江湖”可能帶有武俠色彩,而“病毒匿迹”則偏向客觀描述消失狀态。更多文獻用例可參考《申子》《南史》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匿迹的意思

匿迹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隱藏行迹,不留蹤迹。它通常用來指某個人或物體完全消失,不被發現或追蹤。

拆分部首和筆畫

匿字由匚部和易部組成,匚為木的包容部首,易為字的本字。它共有8個筆畫。

來源

匿字最早出自《周禮·軍器·師旅》文中,後來成為中國語言中一個常用的成語。

繁體

繁體字“匿”與簡體字一樣,是由匚和易組成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匿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常見的古代寫法是“㞢”,表示在木邊藏匿。

例句

1. 經過搜尋,他終于在山林中成功匿迹。

2. 這位著名歌手在公衆眼中已經匿迹多年。

3. 他們發誓要不讓罪犯有機會匿迹。

組詞

隱匿、消失、掩藏、隱藏

近義詞

隱藏、藏匿、不露面

反義詞

顯露、顯現、亮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