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城時築的土壘。《新唐書·江夏王道宗傳》:“乃築拒闉,攻 安市城 ,闉毀傅城, 道宗 失部分,反為賊據。”
“拒闉”是一個古代軍事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攻城時修築的土壘,主要用于軍事防禦或進攻工事。該詞由“拒”和“闉”二字組合而成:
在軍事場景中,“拒闉”可能兼具防禦屏障和進攻據點的雙重功能,通過堆土形成高地以觀察敵情或掩護行動。
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曆史文獻。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用例,可參考古代兵書或城池攻防類史料。
「拒闉」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表示拒絕、不從的意思。下面将對「拒闉」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進行介紹。
「拒闉」的部首是「手」,表示與手有關的意思。它總共由11個筆畫構成,分别是「橫、豎、撇、捺、點、提、橫鈎、豎鈎、橫折鈎、豎彎鈎、豎鈎」。
「拒闉」的含義源自古籍《左傳》,意思是不接受、不答應。在現代漢語中,這個詞用來表示拒絕某人或某事,表示不從、不合作。
「拒闉」的繁體字形為「拒阠」,字形較為複雜,由「手」部與「阝」部組成。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拒闉」的字形稍有不同,寫為「㸛闉」。其中「㸛」為寫「拒」的古體字,「闉」則與現代漢字形形狀相似。
1. 他毫不猶豫地拒闉了那個提議。
2. 我們不能拒闉需要幫助的人。
拒絕、拒斥、拒絕、無視、抵制、反對
拒絕、抵制、反對、違抗、不從、不答應
接受、接納、響應、支持、順從、從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