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地處平原的國家。《周禮·地官·掌節》:“凡邦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 鄭玄 注:“土,平地也。山多虎,平地多人,澤多龍,以金為節鑄象焉,必自以其國所多者於以相别,為信明也。”
(2).謂于國都服築城等勞役。土,土功;國,國都。《詩·邶風·擊鼓》:“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 漕 ,我獨南行。” 鄭玄 箋:“或役土功於國,或修理 漕城 。”
“土國”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考據
一、基本釋義
“土國”為漢語複合詞,由“土”與“國”組合而成,需分義項解析:
《漢語大詞典》釋“土國”為“鄉土;故土”,強調地域歸屬感。例如《詩經·邶風·擊鼓》中“土國城漕”一句,鄭玄箋注:“或役土功于國,或修理漕城”,此處“土”作動詞,指從事土木工程,“土國”引申為為國築城。
部分地方志中,“土國”指受中原王朝冊封的邊疆土司政權,如明代《滇志》載雲南邊境有“土國”之稱,意為“土著政權”。
二、古籍用例溯源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邶風·擊鼓》),漢代鄭玄釋:“土,猶役也;國,都城也”,指在國都服勞役築城。
清代《廣西通志》稱土司轄區為“土國”,如“思明土國,世襲知府職”,體現明清時期對少數民族自治區域的稱謂。
三、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境中,“土國”偶見于方言或文學創作,喻指“封閉落後的地區”,但此用法非詞典規範釋義,屬修辭引申。
四、相關文化概念
“土國”與“土司”“藩國”存在關聯。據《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部分少數民族政權因自治性質被稱為“土國”,區别于中央直轄郡縣。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為紙質文獻;現代詞典釋義可參考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字典》線上版,但需以紙質版為準。)
“土國”一詞在古籍中有兩種主要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地處平原的國家
出自《周禮·地官·掌節》:“凡邦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鄭玄注“土,平地也”,指以地形特征劃分國家類型,平原地區使用“人節”作為通行符信。
在國都服築城勞役
源自《詩經·邶風·擊鼓》:“土國城漕,我獨南行。”。此處“土”指土木工程,“國”指國都,意為在都城從事修築城牆等勞役,與征戰形成對比,表達對戰争的無奈。
補充說明:
詩詞例證:
宋代晁補之《望渦流辭》中“意土國兮無龍”,即借“土國”代指平原之地。
桉行八詠詩備極别餘兵不由将博措不絶如縷蟲蝨對仗方目紗風簾紛缛扶證格擲規摩鶴隴和氣子讙嘑駿桀抗折刻碎枯骨莨菪累教不改楞然林墅離酌噜哩噜蘇覼舉馬百六描手迷拐模堇抹淚揉眵沒亂煞内骨子泡立司飄茵落溷拚着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钤尾千丈凄神鵲子剩餘價值規律時晦書颠書卷氣秫田斯榆松醪騰掉通晨箨冠柁輪晩秋罋罂污吏香楮陷逆小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