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部的两侧靠近耳朵上方的部位。
2.口腔动时面部肌筋牵动状。
3.针灸穴位脑空的别称。 晋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八穴》:“脑空,一名顳顬,在承灵后一寸五分,侠玉枕骨下陷者中,足少阳、阳维之会。”
颞顬(niè rú)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涉及解剖学和中医领域,具体含义如下:
指头颅两侧靠近耳朵上方的区域,即颞部。该区域由颞骨构成,位于顶骨下方,形状扁平,是头部的侧方重要结构。在哺乳动物中,这一区域与听觉、咀嚼等功能相关。
在中医文献中,颞顬是“脑空穴”的别名,属于足少阳胆经。据《针灸甲乙经》记载,该穴位位于承灵穴后一寸五分,玉枕骨下凹陷处,是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点,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症。
部分文献提到,颞顬还可形容口腔活动时面部肌肉牵动的状态,但此用法较为少见。
如需进一步了解中医穴位定位或解剖学细节,可参考《针灸甲乙经》或现代解剖学资料。
《颞顬》(nì lè)是一个汉字词语,由“颞”和“顬”两个字组成。
“颞”的部首是“页”,总共12画; “顬”的部首是“頁”,总共19画。
“颞顬”一词来源于《庄子·内篇·天地》。其中,“颞”指头颞部位,是人体的一部分,“顬”指头顶部位,也是人体的一部分。在《庄子》中,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形容人体的头部。
《颞顬》的繁体字为「顳顱」。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关于“颞顬”的古代汉字写法没有直接的记录,但可能与现代写法有些差异。
1. 他因为车祸受伤,头部的颞顬部位受到了严重撞击。
2. 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形容着古人对头部的观察和理解。
1. 颞颈(nì jǐng):指头部和颈部的整体。 2. 顬毛(lè máo):指头顶的头发。 3. 颞下神经(nì xià shén jīng):指位于颞部以下的神经系统。
头颅(tóu lú)、头部(tóu bù)
脚(jiǎo)、腹(f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