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水的通道。《三國志·魏志·張郃傳》:“ 郃 絶其汲道,擊,大破之。”《明史·項忠傳》:“日遣兵薄城下,焚芻草,絶汲道。”
汲道是漢語複合詞,由“汲”與“道”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取水的路徑或方法,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汲”的本義
源自《說文解字》:“汲,引水于井也”,指從井中取水,後引申為“獲取、吸收”,如“汲取養分”。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
“道”的引申義
原指道路(《說文》:“道,所行道也”),後擴展為“途徑、方法”,如“治學之道”。
來源:《說文解字》。
汲道在古籍中多指:
取水的通道
如水利工程中引水的溝渠、管道,或自然形成的取水路徑。
例:《農政全書》:“鑿井設汲道,以溉田疇。”
來源: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水利篇》。
抽象的獲取途徑
引申為獲取知識、資源等的方法,如“學問之汲道貴在廣博”。
來源:清代學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中對“道”的闡釋。
《漢書·溝洫志》
記載漢代水利工程“開汲道,通漕運”,指開鑿引水渠連通運輸水道。
來源:班固《漢書》。
《天工開物·乃粒》
描述農田灌溉時強調“汲道暢則禾黍豐”,指出水流通道對農業的關鍵作用。
來源:宋應星《天工開物》。
今用“汲道”多見于學術或文學語境: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汲道既具實體性(取水設施),亦含抽象性(獲取資源的途徑),其釋義根植于古代文獻并延續至現代漢語,體現了漢語詞彙的曆時生命力。
“汲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汲道”指取水或引水的通道。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多用于描述軍事策略中切斷敵方水源的戰術。
字義構成:
曆史用例:
應用場景:
“汲道”是典型的軍事術語,通過字面可直觀理解其含義。需注意其在古文中的具體語境,通常與戰争策略相關。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三國志》《明史》等原始文獻。
搬斤播兩八十天環遊地球慚怯柴扃鈔錄赪顔沖賬搭車吊贈凍原飛宇鳳庭摓掖逢殷福草隔行構禍姑瑤合樂何至于弘光緩沖呼喝會推濟濟彬彬荊荼禁肉羁囚極神祭文紀遊空口無憑藍單雷龍臨遣麗雅錄放木筏旁敲鋪牀邛竹缺筆屈禮掃泥米繩纓十全石苔樹種司聰私視騰勞添兵減竈天成地平天京保衛戰填餡通綜偷媚取容危懸僞易鴮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