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utious] 謹慎;慎重
審慎從事
我雖然力求審慎,使一切能根據正确的證據,但是錯誤的竄入,還是不可避免的。——《物種起源·導言》
謹慎、慎重。《漢書·于定國傳》:“其決疑平法,務在哀鰥寡,罪疑從輕,加審慎之心。” 金 王若虛 《五經辨惑下》:“先王之法,亦求其實而已,哀矜審慎則有之,至于當罪無疑而必有三宥焉……此後世之虛文而非先王之正道也。” 清 恽敬 《上秦小岘按察書》:“蓋 敬 積十五年而後敢言,深知先生前後審慎如此。”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十八章:“從此以後,他對社會上的事,發表什麼看法的時候,比以前審慎多了。”
“審慎”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ěn shèn,意為謹慎、慎重,強調在行動或決策前周密考慮,避免輕率。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處理問題時需全面評估、小心行事,尤其在重要決策或複雜情境中,需權衡利弊,降低風險。
詞性特點
多作形容詞,可修飾行為或态度,如“審慎從事”“審慎評估”。
曆史淵源
現代應用
適用于需要周密思考的領域,如法律判決、政策制定、學術研究等。例如: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詞典或百科(如搜狗百科)。
審慎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在行動和判斷時謹慎小心、思考周全、不輕易決定的态度和行為。
審慎的部首是言字旁,拆分成審(言+兔)和慎(忄+真+心)兩個部分。審的筆畫數為9,慎的筆畫數為15。
審慎最早出現在《周易·坤卦》中,意指謹慎的态度和行動。後來逐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和行為,成為一個重要的道德觀念。
審慎的繁體字為「審慎」。
在古代,審慎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說文解字》中,審慎的寫法為「審儠」。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書法風格也可能對字形造成微小的改變。
1. 在做決定之前,我們應該要有審慎的态度和充分的考慮。
2. 他一向以審慎著稱,每一次決策都經過深思熟慮。
審慎可以作為主語或形容詞,可以與以下詞語組合:
審慎思考、審慎行動、審慎選擇、審慎判斷、審慎決策等。
謹慎、慎重是審慎的近義詞,它們有着相似的意思和用法。
輕率、魯莽是審慎的反義詞,它們指的是不經過深思熟慮、沒有考慮後果的行為和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