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的筋腱。肴馔中珍品。亦用作中藥。《金史·世宗紀上》:“ 大定 八年,詔罷 復州 歲貢鹿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獸二·鹿》:“鹿筋, 蘇恭 曰:‘主治勞損續絶。’塵沙眯目者,嚼爛挼入目中,則粘出。”
鹿筋的詳細解釋可以從以下角度分析:
鹿筋指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四肢的筋腱,是傳統中藥和珍貴食材。其入藥曆史可追溯至《唐本草》,常被用于滋補及治療相關疾病。
幹燥鹿筋呈細長條狀,長45-65厘米,直徑1.5-2厘米,表面金黃或棕黃色,有光澤且半透明。質地堅韌,上端帶肉質,下端有黑色蹄甲或小塊蹄骨,略帶短毛,氣味微腥。優質鹿筋以條長、粗大、金黃色者為佳。
内服通常煎湯或煮食,用量為6-12克(幹品)或60-120克(鮮品),具體需遵醫囑。
需注意,個别資料提及“鹿筋”作為成語形容“柔弱易摧”,但主流權威來源(如《漢典》《全國中草藥彙編》)均未收錄此義項,可能為誤解或小衆用法。
提示:藥用時建議咨詢中醫師,确保對症使用;食材烹饪需充分處理以去腥。
《鹿筋》是一個漢語詞彙,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鹿(lu)和筋(jin)。
鹿是一個包含七筆畫的字,是由左邊的立刀旁和右邊的鹿身構成。
筋是一個包含五筆畫的字,是由上面的筆劃和下面的糸構成。
《鹿筋》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例如《史記》等古籍中均有記載。
在繁體字中,鹿(鹿)的形狀保持不變,而筋(筋)的形狀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鹿的形狀與現代漢字相似,但筋的形狀略有不同。古代寫法中,筋的上半部分更為彎曲,下半部分更為筆直。
1. 他用鹿筋做成了一把弓。
2. 這匹駿馬的鹿筋特别柔韌。
組詞:鹿角、鹿皮、筋骨。
近義詞:鹿筋的近義詞可以根據具體語境來定,但可能包括:鹿筋的筋、筋骨。
反義詞:鹿筋的反義詞可以根據具體語境來定,但可能包括:骨肉的骨。
【别人正在浏覽】